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体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语文课型中,占语文分量最重的阅读教学对信息技术地运用最成熟,作文教学和综合性活动也因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信息量大,得到语文老师的积极尝试。信息技术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技术革命,使原有的语文课堂更生动,更有活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综合性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课程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技术并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语文学科是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它有比其他学科更为广阔的外延。信息技术以其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交互性强的优势融入到现行的语文教学体制中,必然具备传统语文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一块蛋糕,授课花的时间最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上语文课,在有限的课堂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一直是语文老师们追求的目标。而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开启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让多元的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以其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1.拓展知识面,延伸语文课堂的宽度
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无法解读有的课文蕴含的深意,而一节语文课只有45分钟,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深刻更全面解读课文呢?这是语文老师们所要解决的。
在一次听《宝黛初会》的课上,本节课的任务是探究王熙凤这个任务的性格。当学生从王熙凤的穿戴描写中得出结论:王是个生活奢侈的人。老师觉得分析还不够透彻,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李渔对女子服饰点评的一段话。学生一下明白了,曹雪芹如此精细描写王出场时的华丽穿戴是为了表现她的俗气、贪婪。在接下来的分析中,这位老师还在适当时候出示了王熙凤对贾母、王夫人说已给林黛玉准备了缎子,脂砚斋对此的点评,小说中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红楼梦》对王熙凤的判词。这些原汁原味的话,通过多媒体上文字的呈现,学生对王熙凤的性格的了解就更全面和深刻了。
信息技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气氛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具有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的功能,能化静为动,创设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调动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情感体验。人教版八上有一篇课文《观潮》,描写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和弄潮儿高超的演技。学生们都没看过这一景象,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当看到屏幕的画面上钱塘江掀起的滔天巨浪,直扑海堤,发出阵阵的怒吼声,观潮人群的惊呼声,记者的现场解说,学生们立刻领会到了文中描述“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的雄伟壮观景象和弄潮儿的高超技艺,被这一盛况震撼着,甚至有的学生还感叹着:什么时候一定要亲眼目睹这一盛况。
我想,如果没有这一段视频,单靠一篇文言文,能在学生心中留下这么深的印象吗?
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课堂情境,还有许多方法:如一段音乐,一个配乐朗读的视频,一些栏目对作家声情并茂的介绍,都能迅速营造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把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到文本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以直观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教学只能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但有些知识点离学生实际有点距离,很难用语言讲清楚。而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形象具体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更乐于接受。
人教版七上有篇文言文《河中石兽》,其中最后一段讲到石兽为什么没被水流冲到下游,反而在
上游的原理。这涉及到了物理学原理,现实生活也遇不上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就有点迷糊了。这时候,刚好在课件中有这一过程的动漫演示过程,这动态的画面把这一过程直观表现出来,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光靠老师来讲解,语文老师可能还要向物理老师请教,而且空间想象不够好的同学,可能还越听越糊涂了。因此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二.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作文课一直是让语文老师头疼,学生害怕的课,学生愁没素材写或写的内容干巴巴,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对写作文没多大兴趣、热情,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这些无米下锅,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例如八下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以《节日里》为题写一篇作文。像这样题目作文,学生们从小学到现在。作文、周记一定没少写过,那怎样让旧题目写出新意呢?我先让学生讨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有什么风俗习惯?新节、洋节又有哪些?有什么特殊意义?有发生过什么事情?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个同学发言讨论结果。在热烈的讨论中,踊跃的发言中,解决了有素材可写的问题。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两篇范文,一篇是《感怀中秋》,以日记体的形式写了四年的中秋节因人的减少自己不同的感受。另一篇《春节》是写了四个场景:逛庙会,吃年夜饭,拜年,许愿,体现了春节的风俗习惯,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看完后让学生说说你学到了写节日哪些写法。在接下来的写作文中,每个同学都能安安静静埋头写作文。改作文时,就发现有学生就能模仿这两种写法来写。也许有人会说,那把范文印提纲上发过学生,不是更直观吗?可运用多媒体更快捷,更方便也更环保。
作文课上除了可以用多媒体提供范文,还可以提供图片和视频进行情境作文,在《借物抒情》这一单元写作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霞浦滩涂的风光,不少学生虽然听说过霞浦滩涂,却没亲眼看过,当我把北岐的日出时紫菜场景,小皓的沙滩,东安的海上人家,以及海带丰收场景的照片展示在屏幕上时,学生们不禁惊呼自己家乡还有这么美的地方。欣赏完图片,让学生任选一幅或两幅图描写家乡的美景。我用这些图片营造了写作情境,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把这种情感转化成优美的文字流淌在笔尖。
学生写作积极性,写作热情是鼓励出来的,如何能鼓励更多的学生热爱写作呢?在作文评讲课上,我把学生作文中精彩的语句也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展示,看着自己写出的语句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学生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一两句话,一段话写得好相对容易,这样受表扬的面就大了。运用多媒体技术,鼓励更多的学生爱上写作。
三.综合性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真正大语文的体现,涉及范围广,课堂容量大,这时信息技术更是派上大用场了。例如八下综合性活动《寻找春天的踪迹》,我先用屏幕出示一首描写春天的抒情诗,学生齐读,在浓浓的春意中引出课题。在后面的环节中,当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幅春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画上的景物配上相应的诗句时,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有的画面,学生还能配上两首甚至三首。这既考察了学生的积累,又让学生体会到诗画结合的特点。如果没有多媒体,这个环节肯定得删掉,那该是多遗憾呀!
当然在有的综合性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提供课件素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一次听《我爱我家》的综合性活动时,授课老师就在最后的环节中展示一个学生拍摄自己的家、自己和爸爸一起做书架的视频,温馨的画面让学生们和听课老师回忆起和家人的快乐时光,因为是自己身边的同学的视频,更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就更能感染学生,效果也特别好。
当然,当信息技术随着时代发展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渗透进各科的教学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我们老师支配的工具,用以调动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易学、乐学,而不能让老师仅成为课件的播放者,那多媒体就成了倒霉体。
参考文献:1.陈旭远 主编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杨燕 《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