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然而,从对当前中国课堂教学的分析来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如何通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操作教学策略,可为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1、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教师对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
首先,创新作为民族自治的基础,是人类最具活力的行为,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求和生命线,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灵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高素质和创造力,成为新知识时代所需的人才。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其次,传授基础学科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深层内容。因此,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增强中国教育的深刻内涵。只有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的幸福,甚至更多。热爱学习为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更好的空间。
最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很好奇,很容易被各种新事物所吸引;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表达意愿的愿望;它们具有灵活性,易于根据不同型号进行成型。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分歧和创新的特点,可以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因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被剥削的土地。教育工作者应将其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挖掘和利用教育,并将学生的潜力变为现实。
1.2语文课堂氛围的不适应
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是领导和被领导,强制和被强制的关系。教师应一改以往的命令口吻,以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谈,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体验每个学生的感受。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是一个开放者。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变“不敢问”为“敢问”。另外,对于学生自己发表的见解,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则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不能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师生相处时,只有让学生感到充分的自由,才会有创造的灵感出现。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阻碍,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想法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学习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2.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2.1.1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一旦形成“思维圈”,思维个体在自己的逻辑圈里就无法打破自己,因而在面对新信息时,就产生了“思维盲区”、“无知境界”,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当我们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如果再碰到问题时,思维活动便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思维定势支配,甚至在环境、条件等发生明显变化时仍不肯改变。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特别是逆向思维,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例如,在学习完《狐假虎威》这一课后,让学生谈谈谈谈对狐狸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狐狸狡猾、奸诈。而有的同学却认为:“狐狸多聪明呀!与老虎相比,它是个弱小者,因在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不会受欺负而斗智,我们应该向狐狸学习。”也有的学生说:“外表再强大,只要不动脑筋也会败在别人的手中。”虽然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但是他们的见解并没有错误,倒是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思考不按照常规的路子,具有创造性。
2.1.2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留有余地。也就是说教师对内容要讲清,但不能讲解过细。老师讲解过细会造成这样的弊端:学生学习不分主次、抓不住最基本的东西、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老师不讲就不会、没有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较大。例如《燕子》一课中有这样的描述:“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地学习和思考,从而完成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创新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恰当地安排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回旋的空间,尽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有机会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学生就有可能进行大胆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对别人的思考才能有所批判。
2.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滥竽充数》时,一般都会想到批评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发表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提出了问题:“南郭先生能够在乐队混这么长时间,究竟是谁的错呢?”最后一致认为滥竽充数不能全怪南郭先生。齐宣王用人不认真考核;南郭先生的那些伙伴应该知道他的底细,却不检举揭发他等。学生能够联想发挥推测齐宣王和那些伙伴们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见解变新了。
所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其实质就是把思维的对象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增加各种可能的视角,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更多的属性,同时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进而发展了发展性思维。
2.3 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共同认为,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即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来吸引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进程,想要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就要投其所好,挖掘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构建特定的学习情境。以《登月之旅》为例,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出夜幕降临的星月当空的场景,此时天空中最亮最大的天体是月球,此时教师可以介绍月球的一些相关知识,比如月球是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的邻居等等,讲一讲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研究发现,是否像传说的那样天上广寒宫中有美丽的嫦娥和可爱的玉兔等,以这种抛砖引玉的方法向小学生介绍月球本身的知识和人类登月的伟大壮举,逐渐了解月球的表层结构等一系列月球知识,以这种教学方法教学,小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很快就会进入教学课堂环节中,会自主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语文课程的结合正在兴起,因为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教给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培养相应的学科技能,增加语文学科知识的附加值。同时语文学科因其综合性、区域性及跨学科的特性,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很多优势,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张华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宋宏福,方成智等.创造学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