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艺术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王慈平 车国华
[导读] 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只占几分钟 ,甚至寥寥数语,但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只占几分钟 ,甚至寥寥数语,但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即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好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语文新课导入的设计,反复琢磨筛选最佳导入方法。这不仅因为导入新课是教学全过程展开的头,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了基调,决定了教学的逻辑顺序,还因为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启迪其学习积极性,激起其思维涟漪,产生争欲一听的感染力,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而且实行颇难的教学艺术。导入新课要获得有效的成功,关键在于导语的设计上。那么,怎样才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短的时间,促进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呢?常用的有以下一些方法:
        一、单刀直入法
        即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点明课文主旨,开门见山地直接讲述课文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起到“安民告示”的作用。或者一开始就把中心摆出,然后层层推进,逐步阐述。如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课时可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课,结合课文开头: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翻开....这样导入新课,简洁明快,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二、瞻前顾后法
        当教学内容与以前所学课文有密切联系,甚至是以前所学内容的扩展与延伸时,可以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自然过渡到新课,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上《穷人》一课时,可以这样开场: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你们看这篇课文又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情趣,又将前后几课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三、简介背景法
        对于那些写作背景距现在较远,蕴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课前应采用简介社会时代背景的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讲《囚歌》时,先问学生:“同学们听说过重庆的‘中美合作所’吗?”接着介绍当时的情况,“在那里,国民党反动派设有两处罪恶昭彰的地狱,就是‘白公馆’和‘渣滓洞’,它残害了302名革命烈士。烈士们在那里受尽了种种酷刑,但他们面对敌人的毒刑折磨大义凛然,威武不屈,面对屠刀,引吭高歌,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堆诗篇,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囚歌》这首诗就是1941年叶挺同志写在‘渣滓洞’集中营内,囚禁他的第二号牢房墙壁上的。”这就激起了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憎恨,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解题切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紧扣题目,从解题入手打开课文的“窗户”,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程内容的探求。一位教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他说“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顺手在黑板上写了个“岛”字,“你们知道什么叫‘岛’吗?岛就是海洋里被水围着的小块陆地。”教师一边在“岛”字前面加了个“群”字,一边接着说:“聚在一起的许多小岛就叫‘岛群’,今天我们学的叫‘西沙群岛’。”又顺手在群岛前面加上“西沙”。教师简述了西沙群岛的位置之后,接着说:“西沙群岛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又在“西沙群岛”前板书“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底有多么富饶,有多么可爱,就让我们仔仔细细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从解题开讲,由“岛”到“群岛”,到“西沙群岛”,再到“富饶的西沙群岛”,既解释清楚了题目中的词义,又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极富艺术情趣,足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积极性。
        五、设疑激思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设疑激思”的方法,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由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教师一上课就巧妙地设置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上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钻研课文。如讲《桂林山水》时,先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然后间:“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这一疑问触及了文章的主题,引起了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再如一位教师在上《司马光》一课时,他没有交待故事的名称,而是出示了一张孩子掉进水缸里的图片,并焦急地说:“哎呀!一个小孩子掉到水缸里去了,缸又高,水又满,怎么办呢?”接着他又说:“小朋友,请你们动动脑筋,想个办法,快救救这个孩子!”待学生思考后,他才讲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这课开头,巧设疑难,既引起了学生求知欲望,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六、创设情境法
        “作者胸有境,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儿童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形象去进行的。教学时善于把儿童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教材的情与理。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预先在教室里布置周总理生前事迹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使周总理的形象在同学们头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课时,用电子白板出示用黑纱围着的周总理遗像,使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在这种气氛中播放哀乐,这样就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把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导人新课的教学艺术,是因人因文而异的,决非只是用几种模式可以涵盖的。但是只要抓住其核心“导”,即根据教材,围绕主题,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维模式出发,设计别具一格的导语,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使学有所得,学有所爱,便是运用的成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