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个性发展得到很大提升。
【关 键 字】情感因素 教学心理氛围 教学实效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创设的一种教学氛围。它既可表现为积极健康、生动活泼,又可表现为消极被动,沉闷冷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毫不例外地受到它的影响。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心理气氛的必要性。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以教师方面来说,虽然教学气氛主要是由教师创设的,但是教学气氛一旦形成,它就会反过来影响教师教学才能的施展和教学水平的发挥,影响教师的情绪,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计划的贯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学生方面来说,课堂气氛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学生心理欠成熟,心态变化快,波动大,所以他们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课堂气氛对他们的作用更为明显。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这不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还会大大增强学习的能力。相反,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佳,对学习抱消极态度,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弱化,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丧失。教师是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设计师,一个有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所以,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数学是一门理论抽象、逻辑严谨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概括、推理、论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及自我激励等良好的情绪管理技巧,这种情绪管理技巧的形成有待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教育来完成。数学心理教育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即从心理的角度去关心、理解、帮助和培育学生,使他们在数学认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使他们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能自主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数学课堂教学本身不仅是数学知识教育过程,也是教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念、数学精神(包括科学的和人文的)在学生心理的教育过程,这有待于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的规律。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着的,人的心智能力也是如此。每个正常学习者的心智能力都在发展中,他们的区别在于,获得能力的时间有先后、程度有高低。因此,数学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数学差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对他们抱有固执的偏见:认为这些学生天生就学不好数学,不是学数学的“料”,视之为数学“弃儿”。这种思想已成为数学“差生”转化的一个致命障碍。事实上,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只能使一些教师孤立、静止地考察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害的,即便是对待“数学优生”,他们也极可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而形成的诸多教学心理偏差,已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负效应。此外,有些人认为数学知识本身是逻辑性很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些枯燥、乏味。其实数学还是充满趣味性的。如:变化无穷的图形,千古传诵的数学历史,古今中外的数学家,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情感因素。同时,把教材中的一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发掘出来,并积极创设情景,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以满足他们兴趣,积极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策略
1、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情绪上的共鸣。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在良好的情境中,教师应掌握好教学节奏,使教学活动有张有弛,避免学生长时间的兴奋或抑制而感到疲劳。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2、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学工作是立足于课堂而面向学生一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身心发展的主体,还是自主学习设计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并建立“当下”意识,当堂的知识当堂完成,当天的知识当天完成,当周的知识当周完成,不拖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教学中,有这种认识才能有这种效果。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这种信心,改革教法,竭诚为主体服务。每堂课“精讲、精练、精总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活动运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信心是进取的保障。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不但要做好课上的功夫,更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中,做好学生的朋友与引路人。
3、以激励为原则,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无激励的或被歧视的则成绩难以提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机制,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高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而精彩时,教师可带头鼓掌,或予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犯错误时,教师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激励原则告诉我们“成功是成功之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4、充分挖掘数学本身的情感因素。首先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 把情境的创设要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兴趣盎然,充满乐趣,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就有了保障,整个课堂的推进将水到渠成。其次用挑战性的数学去激活学生。争强好胜是很多学生共同的一个特点,数学中的一些难题发展题,往往很对他们的味口,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认为现行课本上作业本上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很难喂饱他们的胃口,对于解决难题他们往往表现出异常激奋的精神状态,同时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程度是相当惊人的,一旦取得成功,他们将体会到无比的开心和自豪,并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于一些有能力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就应该这样,不断的去挑战和攀登数学的高峰,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去开拓。我们也在尝试,在恰当的时机在课外给学生布置几道挑战题,激发学生去奋力解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冒出了一部分数学尖子。
综上所述,课堂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给予足够重视,才能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并处理好这些要素间的关系,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互动的状态,是一个由教与学双方活动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认知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