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肖姚碧旅
[导读] 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很多家长宁肯耽误自己上班的时间
        摘要: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很多家长宁肯耽误自己上班的时间,也要辅导孩子的功课,这也体现出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以前本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教育孩子。而在当下的小学课堂中,通过学生之间组成小组来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自从我国小学实施新课标以来,在小学课堂上,数学教学模式也慢慢的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能使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成为那个带领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领头人,同时也使学生们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虽然现在新课改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许多教师也在实际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体现这一理念。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看似表面热闹,教师更多的只希望听到自己预设的答案,有时为了满足教学时长,可能学生还没有得出结果便进入下一环节;又或者所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哪怕学生不进行合作也能完成。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相信学生,不肯把主动权交于学生,总害怕学生完成不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依旧会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2、小组分工不明确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是讨论式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但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讨论的效果并不好。有次我教学圆的周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卷尺测量几种不同瓶盖的直径与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再对比所得结果看看有什么规律,从而发现同一圆内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永远是三倍多一些,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当时场面很热闹,看似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当我仔细查看他们的学习情况时,我发现有的组里每个人都在测量数据却没有人记录,有的组内又自己分成了两个组各干各的,还有的学生没有拿到测量工具自己在旁边玩了起来。课后我进行反思,我认为是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导致学生不明白自己在小组内担任的角色.因此造成学生角色重复的现象,又或者导致部分学生游离在小组以外。
二、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对策
1、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有讲究,既要让学生敬畏自己,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两者缺一不可。倘若教师整天板着脸上课,学生可能会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产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轻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是只有游戏学习或者娱乐学习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面孔都会起到这种效果。

例如在学习数学“三角形的分类”这一章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三角形模型,然后只让学生们看到一个角并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有哪几种,那么你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我拿的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然后下面就会引起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锐角三角形,因为他只看到了一个锐角,而有的学生则猜是钝角三角形,因为有一个角小,就必然有一个角大,学生们争执不休,既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猜”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自己认为是哪种三角形,还要说出理由,这也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2、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教学程度的好坏,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程度,很大程度在于学生有没有思考,或者说思考的时间充不充裕。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在于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所以说,教师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提问完一个问题后,适当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至少也得留出几秒钟的时间,而不是直接下结论,尤其是对于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组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每个组综合水平相差不大,组内学生在学习成绩、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可以互补,另外组内男女生比例要适当,让每个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为进行小组合作竞争打下了公平的基础,避免出现有的小组过于突出的情况。
4、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小组内明确分工。例如小组长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决,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汇报员负责汇报小组讨论结果等等,使小组内成员能各司其职,避免“吃大锅饭”,达到组内同学间的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组内同学担任的角色不一定固定不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变换,使每个同学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合作。并且教师要专门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小组长了解合作学习的模式,对组内成员进行组织和管理。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让小组长说说组内的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以上便是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所得出的几点对策。我认为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敏.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110.
[2]邓淑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137.
[3]李丽.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五).: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713-714.
[4]胡金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8):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