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能力(也叫思考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必要手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应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常态。
关键词:问题建构 分层教学 思维激活
教师有多精彩,教育就有多精彩,学生就有多精彩。为积极建构高效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堂的思维走量,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链条做“子母弹”,积极建构有思维深度的课堂,引发学生思维活跃、思维飞跃;同时考虑按需教学、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和脚手架,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有效问题层级建构,促学生思维发展
1.关注学生经验,找准思维起点。为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设计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通过延伸性的问题,逐步引出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让知识能从学生脑海中流淌出来,并能有效运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灌输进去。例如,在《气体压强》教学中,课题引入的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铺垫性问题:如何使一个矿泉水瓶变扁?此问题简单明了且源于学生的生活,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很容易想到很多办法,如用脚踩、用手捏等,不难得出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要给瓶子施加一个外力。教师演示实验:空的纯净水桶内放入点燃的蘸有酒精的棉花,并用手堵住桶口,学生惊奇地感叹道:大桶也变瘪了。教师顺势问道:那么,刚才是谁施展了一双无形的大手把桶压瘪呢?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分析得出大桶变瘪,肯定是受到外力作用。而桶壁周围只有空气,想必这力肯定是空气给的,进而推出大气有压强,课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
2.注重激趣设疑,引发思维冲突。在备课设计中,教师积极创设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学习中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新课内容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浮力知识,这个问题是:体积都为6dm3的甲、乙两个物体,质量分别为5kg和8kg,把它们放在足够多的水中,求甲、乙两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浮力。学生的答案将是五花八门,有用漂浮条件的,有用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此时,我不急于做出评判和分析,抓住契机,把学生的各种解题过程投影在屏幕上,引导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激烈的讨论结束后,正确的答案自然浮出水面。在一次次错误的瓦解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这种思维的碰撞,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否定和肯定中得到提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再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深层次提问:“如果把这两个物体放入足够多的酒精中,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教师的第二次设问促使学生对前面思路进行深层次加工
3.规划学习进阶,促进思维发展。课堂问题设计不能在思维上跳跃太大,而是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使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呈连续性发展。高立意、小步问的问题设计呈现层次性、逻辑性,诸多问题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问题链。例如,《物质的密度》教学中,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层递式提问。
问题1.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特性,如颜色、软硬、气味等,现在请同学们来判别这几组物体:哪个是铜块,哪个是铝块?哪个是木块,哪个是海绵?哪个是酒精,哪个是水?哪个是糖,哪个是味精?问题2.两个颜色和体积相等的铁块和铝块,你能否区别?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质量一样吗?问题3.两个颜色和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你能区分吗?它们的体积一样吗?问题4.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测量一枚回形针的质量时所用到的测多算少法。如果所测回形针的数量不一样,则它的质量是否一样?问题5.回形针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当然质量也越大;回形针的数量加倍,体积加倍,质量也加倍,那么它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渐入佳境,因而逐步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二、改进作业内涵方式,支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支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阶梯。教学中,我注意不让自己走进作业试题化的误区,对作业进行分层,实现目标优化;通过变式,实现内容优化;设置拓展性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合理的学习评价。如:学习了平面镜,我设置了这样的思维性、层级性、探究性作业:1.我让学生寻找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一步感悟成像原理与成像特点。2.为何在一狭小房间装一面镜子会让房间变的宽阔一些?3.小红卧室有一盆景很久没有“晒”太阳了,但她没有把盆景搬出去就做到了,她是怎么做到的?潜艇的潜望镜如何实现了平面镜改变光路的应用?4.从平面镜到凸镜的应用,分析凸镜成像的原理与特点。设置作业时我还注意习题从类型题、整理归类、修改题目、题目分层入手,既关注量的分层也注重了能力的分层,注重了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施按需分层教学,促学生思维整体提高
1.根据学情,教学分层
首先,内容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突出重点。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在内容、评价上体现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对于A层同学要设计灵活性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注重设计培养创造力、提升科学思维的一些习题。对于B层同学则要设计一定的简单易于模仿的基础问题,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常考必考的重点题型。例如在“电动机类型题”的备课中,对于B层同学来说,掌握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总功率,发热功率,和输出功率即可。对A层同学来说就要学会电动机是非纯电阻电路,注意和纯电阻电路的区别。
2.检测分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设置检测试题时我还注意习题从类型题、整理归类、修改题目、题目分层入手。我们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做题以及上网抄作业等问题,在设计作业时,基本都是平时的重点题型进行的改编和再创造。前面设计的是A层和B层同学都要做的重点题型,所有同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后面设计的则是针对A层同学的能力提升习题。设计作业时既关注量的分层也注重了能力的分层,注重了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提升A层同学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