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教学理念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师越来越重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是提升整体性教学质量的推动力,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生活情境;操作活动;传统模式
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峰期。然而,教师常常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还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进而导致教学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来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新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保障教学达到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要动力,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相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更加倾向于探究熟悉的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可借助这一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密切联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保障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不等式及其解集”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笔者以具体的生活化案例作为教学导入,并提出:“小明每天早上7点20分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要在8点之前达到学校,已知家与学校的距离为10千米,自行车车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一生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全班交流,进而他们提出“首先,从家到学校最多用40分钟,然后设自行车车速为x千米每小时,最后由时间、速度、距离三者的关系,得出不等式”,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了不等式概念。
二、重视操作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学生多种感知觉同时参与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指导他们展开操作活动,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为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比较线段的两种方法,因此,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圆规作图”的操作过程来认识“叠合法”,随后再次指导学生运用刻度尺测量两条线段的长度来认识“测量法”。在学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及时巡视,并对学生任务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测量目标。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得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来,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以完善。
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知识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之间进行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导致学生常常产生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辅助工具,这样不仅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方式展开出来,以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现状,还能够给学生视觉冲击,进而强化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以“相交线”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出示两条直线相交,交于O点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并提出“图中有几个角,两两配对可以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其分类”等问题,于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并说出“相邻、对顶”的关系,最后由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进而使学生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打破传统模式,处理好教与学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这样导致教与学的严重失衡,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也相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有机统一。
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笔者以“篮球比赛”的例子作为导入,并提出问题,即:进球记为正数,失球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哪个队的净胜球多呢?这一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正数与负数加法的学习必要性,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大胆考虑问题的分析过程,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补充引导,并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从而使教与学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落实有效教学理念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曾宁.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17):65-66.
[2]李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310(3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