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要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一种思维能力,可以称之为创造力的“翅膀”。音乐,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它以丰富美妙的想象力为基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是产生思想、启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目标,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特点,使音乐成为最具创造性的艺术之一。在整个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随着音符的跳跃培养并发展其想象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有些音乐课的确是单调乏味的: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在这种理性的、枯燥的、豆腐块似的机械操练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极不情愿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音乐教学剥夺了学生音乐想象思维及创新意识,导致部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愿意上音乐课。因为你讲的再好,学生除了听还是听,学生只是观众、听众,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有人认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要求提的太高,在教学中难以实现。其实非然,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音乐教学模式: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是通过音乐实践,师生共同做大量的“即兴”艺术创造;柯达伊教学法以学习民族音乐语言为基础,通过合唱、合奏,培养内心听觉记忆技能,听赏音乐、即兴合作,达到人的全面培养;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叫“发掘创造力教学法”。在教学思想上,他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突出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引导者,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得到创造的结果。以上几种音乐教学模式,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教育思想的核心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这对我们无疑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新教育”的要求并非太高,完全可以做得到!
其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点点滴滴加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以下谈谈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利用教材提供的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绘画,音乐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两者在形象感知、抒发情感上又各有特色。如绘画更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条感知渠道,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互相渗透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对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尤其是它更加简单、快捷、直观。如在《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因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给学唱歌曲带来一定的困难,此时利用教材的插图:星星,月亮,白云,小鸟、小宝宝睡觉的场景,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图的内容,加上教师优美的范唱,不用太多的说教,学生就能唱的出神入化。
同样,我们还应注意到,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从音乐中得到启示,得到灵感,诱发其想象。音乐课中,教师充分把握绘画和音乐这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并利用儿童喜欢用图画来表达自己想法的心理特征,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如二年级《小雨沙沙》教学时,让学生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画他们在春天里看到的听到的,他们画出的内容一定会让你感到惊艳无比。
2、歌曲教学中利用歌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歌曲的歌词很多都充满诗意,教师应抓住具体的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歌,歌词通过月亮、白莲花、云朵、晚风、歌声、高高的谷堆等一系列具体的形象,营造出了非常具体的意境――静谧的夜景。很容易就能把唱者、听者带进乡村的月夜,高高的谷堆旁听妈妈讲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如诗如诉,情景交融,此时便可以利用歌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勾画优美的大自然风光以及同学们划船的欢乐情景,充满诗意的歌词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思维能力很快得到有效的培养。歌词中的相声专用词也是如此,同样起到启迪的作用。
3、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为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培养创造意识服务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我们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方便。《我们的田野》每段歌词都是一幅画,此时,音像同步展现祖国辽阔美丽的山山水水、《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水的气势磅礴、《伏尔加河船夫曲》中纤夫的艰辛等等影视画面,为我们加深理解音乐作品创造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意境。让孩子们利用听觉、视觉的共同感知,带动想象思维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另外,好奇、好动、好玩、好胜是孩子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抓住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走出单一的“唱”的桎梏,创建以“唱动结合”的音乐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小拜年》充满着过年的欢乐气氛孩子又特别喜欢过年,教学中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闻歌起舞,在按照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的基础上,让它们表现过年的各种情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动手作画的基础上,再根据歌词的内容,用动作表现出来。孩子们千姿百态和充满真情的动作,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新的结果。此时教师万万不可因为孩子的动作幼稚、拙劣而轻易否定,甚至用早已设计好的动作代替他们的创造。要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创新,只要不违背音乐本意即使异想天开也应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