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出现了大量的诗歌;特别是大批现代诗歌的入选 ,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与此同时对诗歌的教学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的积累少,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得现在的学生对于现代诗歌这样的体裁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同时由于考试的需要,在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上老师也只能够使用填鸭式的讲解来实施教学,最后学生还是不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诗歌是不同其他文学体裁的一种文体,它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 ,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奔放,且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的外在格律,而更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笔者认为现代诗歌的教学应从意境、情感、诵读三方面入手。
一、把握意境须从体会意象入手,诗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一规律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意境。
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离不开具体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与情相融,二者相辅相成,虚实相生,所以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来进行,如《在山的那一边》中“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有“山”、“海”两个意象,“山”指的是重重困难,“海”是妈妈说的用信念凝成的“海”即理想。“山”可以是一座山,也可以是无数座山,诗人营造了要想呈现理想就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意境。因此我们可以从作者所绘之景中去把握作者的意境,再如《黄河颂》中“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通过黄河的形象给读者展现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的图画,并且将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以此来展现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的意境。“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一意境气势磅礴,波澜壮阔,那是可见的景,又包涵了丰富的情感,“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黄河,就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的歌颂,在此,情与景够成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境。
二、体会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歌能够直接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的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生。
对诗歌情感的体会,首先要把握意象,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对诗人的了解着手。走进诗人,走进诗歌。如《沁园春 雪》,作者是毛泽东,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巍巍昆仑是他的笔,浩瀚大地是他的纸,长江的浪是他的墨,隆隆的炮声是他的韵脚……"可见他的诗是何等的豪迈,作为一位革命领袖,诗词中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他很多的诗歌中都有体现。了解了作者后,我们读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诗句,就看到革命胜利后那美丽的图景,也看到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会激励着一颗颗年轻的心,激荡着一腔腔沸腾的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毛泽东的诗词,如《水调歌头 长征》,《沁园春 长沙》等,让学生充分体验诗人那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必胜的信念,也此来促进个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体会诗歌的情感,也应善于把握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一是直抒胸臆,如《沁园春 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直接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通过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如《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中寄寓着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体会诗歌的情感,还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字,一个“贴”字,鲜明地道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不放”和“紧紧”两个词则进一步把这种感情推向更高的境地,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
三、诵读品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是作品给予读者最直观的了解,诗歌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这就决定了诵读品味在诗歌的领悟中显然十分重要,它应贯穿整个诗歌教学的始终。
汉语特有的音韵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
初读要读准字音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要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分清四声;在体现诗的节奏和韵律方面,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好重音和停顿。朗读也和说话一样,不能一口气说完,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方面是朗读的人需要换口气,另一方面听的人需要想一想,记一记,所以要有短暂的间歇停顿。现代诗歌又有它的特点,有的三个字一停顿,有的两个字一停顿不等,显得节奏感特别强。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就是错的,因为诗句的愿意是指一物——街灯,而不是指街和灯两件事物,所以节奏停顿和重音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时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至于时间的长短,则根据整首诗的节奏和意思而定,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犹如书法行书中的“笔断意连”。初读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合,好、中、差搭配,学生可以四、五人作一组,互相读给组员听,组员之间互相点评,互相纠正,读准字音和节奏,达到共同进步。实践证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学生的潜能只要挖掘出来,那是很巨大的。
再读是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借助语言来建立的意象意境,如在《山的那一边》中“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就通过“翻过群山,见到大海”来由一个意境翻到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给人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应多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总结——再总结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畅所欲言。
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