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与初中生古诗词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王晓莉
[导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因语言精炼、形象性强、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等特点广为流传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因语言精炼、形象性强、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等特点广为流传。众所周知古诗词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古诗词教学一直在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该使用文本细读的策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古诗词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对古诗词文本细读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含义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用策略,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生;文本细读;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当前大力倡导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大语境下,我们不得不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既需要忠于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对古诗词的解读需要由浅入深,力求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策略来细化文本,细读文本,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应该有效地运用文本细读策略,引导学生赏析经典文本,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以及古诗词所运用语言的表达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文本细读的含义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语义学流派,指的是以文本为中心,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如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文本细读细读是一种方法和技术,并且是一种有思想引领 、有思想灌溉的技术。文本细读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阅读,而是要是要以从容且平和的心态,慢慢地读、品、嚼、赏出文章的味道来。文本细读需要我们引发一种对文字的敏感,去倾听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在字里行间去寻找文章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旨。细读不等同于仔细阅读,不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文章就可以了,更重要是要在阅读过程中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情感等,仔细品味作品并能够对作品进行鉴赏和领悟。
         能够进行细读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欣赏价值,而且要具有耐读性,是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品味的文章。古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精华,具备文本细读的特征而且应该进行文本细读。不同的文体在进行细读时侧重点、方式会有所不同。对于古典诗词,则将重点放在诗词本身的“留白”及细微之处的表达,加深学生对诗词的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词赏析方法。
二文本细读的现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不重视文本细读的现象,而教师的教学理念也相对滞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就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重,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古诗词课外阅读部分是大部分学生的弱项。传统的诗词教学大多采用“读诗词一品字句一悟感情”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弊端就是过于重视默写和考点的挖掘,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得分而得分,其实并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在这种机械训练中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古典诗歌的魅力 ,更不会达使学生解读古诗文本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古诗词文本细读策略
        在当前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师要树立细读古诗词文本的意识,摒弃不合时宜的旧式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范本,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从当代文化角度解读古诗词,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增进课堂效果,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吟诵
        千古文章读为本。古诗词贵在吟诵。温儒敏教授说:“吟诵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读古诗,要多让学生吟诵”。古典诗词讲究声律、音韵、平仄、对仗,声音响亮,韵律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音韵十分优美,读起来富有美感,给人以享受,配上音乐,更是悦耳动听。古诗词教学,诵读为要,诵读为先。诵读教学要达标,其要求有四点:第一,读准,读准就是读的准确,即不能多读、少读、误读,也不能错乱字的顺序。第二,读响,也就是读得声音响亮。诵,就是读出声来,要求读得响亮。

第三,读熟,即多诵读几遍,达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程度,也就是熟读成诵。第四,读懂,这就是叶老说的“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通过诵读,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文本大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诵读教学的四点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吟诵,并教给学生正确的吟诵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并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进一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填补空白
        “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写作表现手法。我国古代的文人在写诗词的时候,也常常会应用到这一手法。古典诗词除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外,还有它的语言未表达出来的内容,这些就是留给我们需要通过想象加以补充的“空白”。古诗词的语言含蓄、意境朦胧、内涵深远,留有大量的艺术空白。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凭借阅读期待展开联想和想象。
        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意象的简单叠加体会意趣,填补景物的空白。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果学生仅仅理解为“初秋的傍晚,雨后的山峦显得格外清新”是不够的,要启发学生去想象,填景物的空白,补成一幅美妙的画面。“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怡人,大地洁净如洗,令人心旷神怡”加上了空气、大地部分的描述,使得画面更加具体且美妙。
        引导学生抓住片段性的描写或记叙重组情节,填补叙事的空白。如《白雪歌送误判官归京》中由“轮台东门送军去”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在轮台东门外欢送友人归京,山路曲折已看不到友人的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的一行马蹄印。这是作者实写的内容,但也留给我们一些空白供想象,从作者在东门送别时又发生了什么呢?作者为社么在友人离开之后还迟迟不归,知道看不见友人的身影呢?这些空白处可以用我们的想象加以补充,更能体会到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
        通过意象的描写,体会意境,展开联想,填补作者感情的“留白”。在古典诗词中,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情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诗词的阅读教学中,细读意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事物,意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不同的意象就会形成不同的意境,而这个形成的意境的内涵会超越意象本身,意境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因此对诗歌文本的细读,不可不读意象。如《天净沙·秋思》全文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枯藤、老树、树上落鸦、桥、桥下水、水边住家、古驿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些秋色之中的景物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这些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之中所见,乃眼中之物,但同时又是其思想的载体,乃心中之物。全曲景中有情,达到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3.炼字
        我们可以抓住诗歌当中的关键字,展开反复性地细致推敲,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深层次意义,引导学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进行准确把握。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这点非常重要。如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几”“争”充分体现了早春时节的特征,正是因为早春,所以黄莺数量并不多,所以用了“几”,而初春时节天气并没有太暖和,所以会“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为刚才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初春时节天气刚刚转暖,燕子飞回。正因为是初春,各种花朵慢慢开放,所以才会”渐“欲迷人眼。初春时节,小草慢慢开始生长,所以是“浅草”。全诗抓住初春的典型特征,运用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参考文献:
[1]侯树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之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J].理论经纬.2015,07:13-15.
[2]沈莉莉.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7.
[3]曹年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学教育.2018,11:122-123.
[4]张静.文本细读:古诗词教学的一种尝试[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06:2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