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学生课堂思维的几个靓点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董振华
[导读] 教师对学生课堂的导向,直接决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摘要:教师对学生课堂的导向,直接决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受较多因素的影响。老师的教学艺术便决定着学生课堂思维活跃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激起  思维   靓点   兴趣   挖掘

        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作为语文老师,尤其作为中年老师,深感到责任的重大。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何激活学生课堂的思维,让学生成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便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本学期着重探索和尝试的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有畏难和烦躁的情绪,这就需老师动脑筋,想法子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次摸索,我逐渐形成了一种学生积极参与,激烈竞争,效果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下面我就谈谈激活学生课堂的几个靓点:
        一、把预习变成学生思考、筛选问题的重要环节。
        新课学习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针对课文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并逐步思考答案。进入课堂后,让每个学生在组内汇报自己的问题,后四人或六人一起将能解决的问题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组内一直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到班级集体探讨交流。
        如,我在教学《童趣》一文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向班级提出了一些问题,如:
        1.什么是“物外之趣”?
        2.课文中为何只写“鹤唳云端”“庞然大物”两件事有“物外之趣”,其它的不算“物外之趣”吗?
        3.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在预习及讨论中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小组讨论,则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交锋中获得合作的学习的乐趣。而小组筛选提交到全班的问题则可以代表小组对课文理解的深浅度。由于我要对小组提出的问题打分评估,因此各个小组都很重视。
        抓好预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筛选问题这一环节,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关键的一环,这步棋走好了,就会全盘皆活。所以我不惜时间,在这一环节上下了大功夫,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大。
        二、创设优美的意境,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并能学好语文,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发学生的热情。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课堂的导入尤为关键,它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将学生所有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使学生深深地投入其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如我在教学第三单元描写自然景物的几篇文章时,我很注意每堂课的导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比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饮白雪诗。”这是古时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的确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秀丽无比,充满生机的春景,今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接着请学生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发现学生情绪高涨,课堂竞相发言的气氛异常热烈。


        因此每节课前我都精心设计导语,为我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相互竞争的场所。
        各个小组对组员提出的问题,如果认为是该组最有价值或答案有争议的问题,那就要提交到全班来讨论。小组向班级提交的问题显示了各小组的实力,我们要根据问题的价值来量化打分,其分要根据问题的价值来定,体现重点、难点或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可给高分。另外,如果对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就可给该组加分。因此,每到合作探究阶段,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主动提出问题,又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竞争机制激励着集体荣誉感,因此,课堂常常充满生气,常常出现思维的火花。另外,这种方式将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提到了一个高度,即由学生来提出问题,这就把教师要提出的问题转化成了学生的思考。这种学习主导性、主体性的转移,实际上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而且形势上也完全扭转了教师“导演”的地位,发问的主动权已经完全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也完全依赖学生,这就把过去老师的单边活动变成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不仅成为了主体者,而且享受到了难以享受到的乐趣。
        四、挖掘学生的潜力,将知识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并非将内容学懂,方法理解就算一篇课文学好了,往往在学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将知识向课外延伸,那才是最为必要的。知识点扩展,其实体现了新课改之中的“开放性原则”。记得新课标中说:“语文课改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本学期我很注意每篇课文学后的扩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认识学生,驾驭社会的能力。如在教学第13课《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后,我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走向实践,用心灵感悟自然,学会与自然界的朋友互诉心声,进行心灵的沟通。发现学生兴趣特浓,在星期天他们便三五成群地走向自然,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大自然进行了对话,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将学到的知识拓展衍化为能力,更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开拓延伸的信心。
        以上便是激活学生课堂思维的几个靓点,当然让学生思维活跃的途径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携手努力,相信明天的课堂将是一个异彩纷呈的辩论场。
        参考文献:
        [1]陆宾.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43.
       
        [2]程秀农.互动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47-48.
       
        [3]武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19(19):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