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农村“空教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   符小军1 郭淑娟2
[导读] 核心概念界定:“空教室”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概念界定及调查目的
核心概念界定:“空教室”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是指由客观原因(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农村学校闲置的教室;2、是指由主观因素(随迁子女异地上学;盲目跟风,以进城务工为名,将子女转进城区等)导致农村学校空出来的教室。
调查目的:
1、通过西和县农村“空教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农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
2、通过分析研究,有利于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薄弱性状况提供依据,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通过分析研究,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落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4、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钻研的热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调查对象的范围与方法
本课题调查研究的对象是西和县农村中小学及其教师、家长。我们课题组按社会、教师、家长、学生分类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工具和方法:自编《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参考相关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结合“空教室”成因征集学校领导、教研员、一线教师的意见,课题组反复讨论编制而成。为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内容主要有: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状况及教学设施;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方法;家长对教育的投入与重视程度;学生在校学习与家庭管理;具体由教师12道、家长17道、学生13道选择题和四道问答题构成。
调查范围:从西和县农村的88所小学、23所初中、148所教学点抽取15所小学、5所初中、10所教学点,进行抽样调查。选取相应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三、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走访了解、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对西和县农村学校“空教室”现状及原因有了初步了解。
        1、近几年西和县学校数与在校生人数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学校布局调整中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截止2017年西和全县具有各级各类学校349所,职业中专1所,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学2所,独立初中9所,九年制学校15所,完全小学78所,教学点148所,幼儿园97所。
表一西和县学校数与在校生变化情况统计表:

        四、西和县农村“空教室”现状的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校布局的调整,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
2、学校原因;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教育环境,教师结构、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着差距,造成现在义务教育达到了基本均衡的时期,一部分家长对农村学校教育的信心不足。
3、教师原因;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在自然和人文条件、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家庭条件等原因,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量向城区大校集中。
4、家长原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确切地反应了广大家长的心情。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
        五、解决“空教室”困境的途径及建议
1、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有利条件。就人的成长规律而言,决定人一生人格状况、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幼小时期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解决“城镇挤”“农村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推动农村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农村受计划生育和生育年龄段高低期的影响,适龄儿童减少,从而影响生源数量。要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乐意在农村学校就读,解决农村“空教室”现象,就要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和全面质量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4、创新农村教育,建设优质特色化学校。要改变当前农村“空教室”现状,让更多的学生乐意在农村学校读书,就应该创新农村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农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把一些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从事教育的教师作为重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