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实现隔代教育效果最大化,是当前较为关注的话题。有针对性地探究农村隔代教育问题,需深入了解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分析隔代教育的利与弊,才能探索好当今隔代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强化责任,形成联动,努力提高农村青少年隔代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农村留守青少年是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好将他们留在家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由祖辈代养。如今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孙辈的“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这种教育模式的兴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1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
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概念,是指一些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由于婚变的原因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大批涌进城市就业,就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隔代教育现象。这些祖辈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困扰着农村小学的每一位教师,也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2隔代教育的缺点
与亲子教育相比,隔代教育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陈旧,思想观念老化。一方面,祖辈受教育程度低、知识面不足,对于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承香火、重男轻女等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外界新思想的熏陶和学习少,在价值观念、教养观念等方面与当今社会还存在一定差距,凭借旧思想和过时的经验来教育孙辈,导致教育质量不高。(2)教育方式单一,评价过于绝对。在教育方式上,以口头说教为主,告诉孙辈要多读书,与孙辈讲道理。在教育评价上,主要以智力评价为主,过于绝对化,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忽视孙辈发展的全面性和多样性。(3)重物质轻心理,个性发展受限。“由于祖辈们对于学校所传授的科学知识知之不多,因而客观上迫使祖孙之间交流变成一种以物质为中介的交流。”祖辈对于孙辈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够提供较好的条件,能满足的尽量满足。但是,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祖辈对于孙辈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情况缺少交流、易受忽略,这容易使孙辈在无形中造成性格缺陷,影响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
3隔代教育的解决策略
3.1懂得感恩,传播正能量
懂得感恩的人,心里充满阳光,更能珍惜生命,更懂得关心他人,更会享受世界的美好。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我们除了在日常的交流中传递给孩子感恩的思想,同时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来自各方面的爱。如,在学校做教师的小秘书三天。体会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上课的40分钟知识,还有课后默默付出和关心。在家陪同祖辈家长做日常的琐事一周。感受祖辈家长看似闲散实则忙中有序的生活。与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视频聊天,了解他们在外面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作任务。体会学校对自己的关怀,感受祖辈家长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父母在辛苦工作后的关心。
3.2学校方面
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建立健全的家长学校。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
二是建立“留守青少年”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督导,为“留守青少年”编制联系卡,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与留守青少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共同协商教育对策。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对“留守青少年”进行一帮一的、人性化的、家庭式的关爱。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为“留守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调适“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青少年”建立心理档案;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信箱或咨询电话,为“留守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3.3加强指导,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留守青少年’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督导,为‘留守青少年’编制联系卡,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与留守青少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共同协商教育对策。”可以采取分片管理或结对帮扶的形式,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跟踪管理服务,向祖父辈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逐渐帮助其改变当前传统的、片面的教育观念。
3.4社会层面
培养积极的情感和人格,还需要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优化环境中的保护因子,这是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增加社会中对青少年疏离感矫治的保护性因素,给予他们正向引导,支持他们进行健康的社交活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起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3.5开阔视野,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知识渊博,有见识的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敬重和崇拜,威望越高,也更有号召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往往这样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和他人交流。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学识上很少或无法交流,更很少有祖辈家长带领孩子到外面去见识和游玩,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爱的缺失。为了弥补这点缺失,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上学期间利用每日午休的时间对这些隔代教育儿童进行各方面的辅导,包括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辅导。也会经常请祖辈家长们一起坐下来接收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带领这些儿童及祖辈家长们一起走出校门了解社区文化,在社区文化站看看书,一起去亲近自然欣赏花木,拉近隔代教育儿童与祖辈家长及老师之间的距离。
结语
总之,隔代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性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社会各界的责任。因此,隔代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明确各自角色,共同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有效联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让处于隔代教养下的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东辉,曾冬梅.隔代教育的心理分析[J].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7(12).
[2]秦美玲.巧用兵法解决学困生问题[J].时代教育,2018(4).
[3]李星.试论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7(8).
[4]李伟红.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的初步尝试[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6.
[5]李强,谢明明.农村隔代教育功能的堵塞及其疏导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7(10):5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