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设计“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课堂活动方案为例,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设置思辨性议题、布置体验式角色等活动培养学生比较、辩证、换位等思维能力,以思维能力提升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思维;情境;辩论;体验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需要适时地对传统课堂进行活动化改造。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中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思维品质的提升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这一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有一定距离的,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实践,来谈谈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些做法。
时空纵横:构建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对于思想政治课中一些远离生活的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不适应,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会有的放矢。“畅想你的未来世界-更美好的家园”就是笔者对本框的导入设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做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如“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做一名有作为的大学生村官,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参加五水共治环保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希望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交通秩序井然的世界,行人过斑马线时车辆主动礼让,减少交通事故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希望利比里亚不要再有战争,希望作为维和防爆警察的哥哥平安回家”……学生的回答是源于生活的,又和课的主题密切呼应,即大家对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望是文明平安和科学发展。
生活情境的合理创设可以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原理。如果只停留在生活情境本身,又无法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继续给学生设问:古人先哲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理想家园的?学生会在自己已学的文本中回忆、对照、筛选、描述,是一次很好的知识梳理和重构的过程。如《桃花源记》中描绘: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礼记》中写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学生经过比较发现,受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古人的理想生活是安定和温饱,而实际上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仍是一种奢望。此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的升华点,幻灯片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能够真正实现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分为二:巧设思辨性议题,增强学生辩证思维。在导入环节学生已经有了预热,课堂也有了温度,这个时候课堂要破解教材重难点仍需趁热打铁。当今世界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吗?笔者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当今世界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反方:当今世界是一个不和平的世界。课堂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准备,让学生举出实例,并分析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受课堂时间限制,我们没有办法按照完整的辩论程序操作,选取了辩论赛中的精华部分即自由辩论的环节。正方和反方在准备的时候从表现和原因入手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正方列举了世界主要国家处于难得的和平期,并一再和二战时候的世界作对比,得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反方迅速回应:从911事件,美国的世贸大楼受袭被毁,到巴黎发生系列恐怖袭击事件,ISIS占领区最大时超过9万平方公里,被恐怖袭击笼罩的世界何来和平?正方:现在ISIS是否节节败退,那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对恐怖主义坚决斗争的成果,所以世界还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反方:……。正反双方针锋相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可喜的是这样的思辨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阐述本方主张的时候,已经将教材的重要知识即总体和平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局部冲突的表现和原因基本阐述到位,教师稍加整理补充即可。同时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应用了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平和冲突都不是绝对的,正方也必须得承认局部动荡和冲突的存在,而且不容小视。
反方也能认识到当前的时期是世界上总体和平的宝贵发展期,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这总体和平的世界环境下,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教师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可担任“主席”的角色,做好环节串联工作。课堂时间宝贵,虽无完整的辩论形式,也应有明晰的辩论规则。只有规范有序,学生才乐于表现。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作为“评委”对辩论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也是一次辩证思维的示范,首先肯定正反双方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有效论据,对辩论过程中双方所绽放出的辩证思维的火花及时褒奖。当然,辩论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也应及时点拨,无论是从仪态到语言,还是自我陈述的内容亦或是相互配合时应有的机智。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
身临其境:布置体验式角色,促进学生换位思维。要培育高中政治学科所包括的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两种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在参与中了解规则、积累经验、感悟责任、提高能力,才能真正形成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政治必修课堂由于受课时等条件限制,无法像实践类选修课程一样,指导学生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实践活动。但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应课题的实际需要设置角色模拟环节。在角色模拟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实现换位思维。笔者为进一步让学生体味和平和发展的来之不易以及世界为此所做的努力,设置了一个角色体验式探究性问题:“传递和平之声,表达发展之愿”——来自和平和发展使者的心声。”活动分六组进行六个角色的模拟,分别是第一组:叙利亚小男孩艾兰的天堂之声;第二组:苏丹小男孩的温饱梦想;第三组:朝鲜人民的心声;第四组:美国民众的心声;第五组:中国政府的主张;第六组:联合国秘书长的发言。角色模拟的准备宜在课堂内完成,当然提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是可以的。为了提升该环节的完成效果,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应参与到各组中去。如在参与一、二两组讨论时,告诉同学们要身临其境去表现人物情感。在参与三、四组讨论时,应告知学生需全面的看问题,如朝鲜人民的心声,既批判美国的霸权和强权,又反思自身的国内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五组和六组,是同学们熟悉的角色,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准备。
没有预设的探究活动是草率而低效的,完全预设又是呆板且虚假的。精心预设的目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有方法有路径去换位思维,展现自己。“小艾兰”一声:妈妈,抱起我,带我回家!令人心碎!“小苏丹”苍凉的眼神,因饥饿而踉跄的脚步!却始终没有放弃最后一线生的希望!“朝鲜和美国民众”针锋相对,却又开始理性地反思自己国家的内政外交。“中国”倡导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联合国秘书长”一方面向“小艾兰”和“小苏丹”们真诚致歉,对中国就世界和平和发展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希望其他大国和联合国一道承担起更多责任。最后他呼吁各国,面对人类中的最邪恶者,儿童特别脆弱,我们必须向儿童展示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而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又是和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分不开的。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后,需恰当地给出反馈和评价,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会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使师生的良性互动成为课堂的常态。
总之,一节好课应该是教师活动预设和学生有效生成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活动预设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载体,学生的精彩生成是思维得到发展的明证。让我们共建精致的活动型课堂,不断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并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冯增俊.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