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黄建华
[导读]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的德育建设和法治教育功能较强
        摘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的德育建设和法治教育功能较强,是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提升学生法治观念、建设依法治国社会氛围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和道德教学,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负责人的良好公民。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辨别意识较低,加之不良的诱惑随处可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很容易形成阻碍,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是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当前一些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没有找到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规划,因此不能够合理地利用和规划时间,让课程学习变得低效,失去了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是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自主体验,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互动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内在意识的转化。传统课堂教师往往以知识理论为主,让学生不断死记硬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来应付考试,造成学生虽然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与公民意识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光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在讲述课程内容时,往往只是单一地采用文字性的板书,使课堂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出现厌学与抵触的情绪,为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1提高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而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身传胜于言教,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要形成正确的核心素养发展理念,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2活动主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特点,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倡导通过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究与实践中,主动实现知识、能力生长和素养提升。“主题”表现为活动的中心思想,是整个活动架构的焦点,对活动环节和学习进程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活动主题得当、主旨鲜明,活动设计思路才清晰,活动环节设计才科学,活动设施才更自然、流畅、和谐,教学目标才能达成。反之,活动主题缺乏鲜明的育人价值引领,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然呈现自由、随意、无序的状态,或者出现为活动而活动、华而不实、虚假繁荣的景象。可见,活动主题既是活动教学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指引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的灯塔,其高屋建瓴的育人价值和明确的学生素养培育意图,理应排在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考虑的第一位。笔者曾观摩过一节题为“做诚信的人”的优课,对其鲜明的育人主题设计和活动架构印象深刻。

活动设计大概如下:在“做诚信的人”这一宏观活动主题的引领下,授课老师分别设计了“问询诚信”“我诚信,我做主”“对话诚信”“诚信行动”四个活动环节。“问询诚信”环节让学生通过书写自身的不诚信因子,发现学生的诚信困惑;“我诚信,我做主”环节分别围绕“诚信之守则”“隐私与诚信”“诚信与私德公德”三个内容设计三个探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而“对话诚信”环节让学生诊断自己的诚信困惑是否得到解决;“诚信行动”则是践行环节,引导学生制定诚信计划并积极践行。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责任担当”素养之“诚信友善,宽和待人”的培养目标,授课者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活动主题确定为“做诚信的人”,按照“发现困惑-知识探究-生成认知-积极践行”的活动设计逻辑,使活动主题与活动环节之间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系统化的结构元。学生在活动参与、思考、探究与践行中体悟到要诚信做人,解决了成长中有关诚信的困惑,学会了如何诚信做人。
        2.3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结合授课知识,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其次应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思政教育素材来制定具有价值观,情感观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应该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灌输式教育的问题,如用网络进行教学,或者通过QQ发表发布课件案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提前进行相关的思考。
        2.4拓展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社会关爱意识
        拓展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社会关爱意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有其独特性。教师除了讲解书本知识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之外,还应该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在社会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通过举办各种奉献爱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奉献精神。例如,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景再现活动,设计贴切实际生活的剧本,让同学A扮演过马路不慎摔倒的老奶奶,让其他同学分别扮演路人甲、路人乙等,每一位路过的行人表现不一,有的匆忙走开,有的旁观,有的则在旁边打电话喊人,也有的走过去扶起老奶奶。经过几轮分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给出几个不同的观点:(1)视而不见,忙自己的事;(2)旁观不作为,避免被讹诈;(3)立刻去扶老人,这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4)打电话求助,让其他人来救;(5)在确保周围有监控装置和目击证人的前提下,再去扶老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认同的观点展开阐述。最后,教师对学生不同答案观点的说明进行评价,对选择立刻去扶老人观点的同学进行表扬,再对持其他观点的同学进行具体分析和引导,让学生懂得关爱意识、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教师应当要清楚的意识到该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与学生的实际贴合,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王恒富.过有品位的课堂生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3] 刘东德.基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