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上记笔记也很有方法,我教孩子们给课堂笔记安个“家”:有关字词内容的笔记,把“家”安在每篇课文生字表的下面;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笔记,把“家”安在课文标题的下面;与课文作者相关信息的笔记,则安“家”在每篇课文第一页最下方介绍作者的空白处;一些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安“家”在语文课本最前面两页。安好了“家”,还得教孩子们好好爱护这个家。每节课后,笔记抽查很好地督促了孩子们认真记笔记;每月的笔记大展览,更是促进了孩子们记好笔记。
【正文】
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要求学生记笔记。偶然的一次,我翻阅了几位孩子语文课本上的笔记,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同学笔记记得非常潦草,记完后估计自己也不认识了;有的同学笔记都堆在一块,复习的时候还得一条条找出来;有的同学则是东一条西一条遍地开花,要想找到一条笔记得前后翻个遍。关上语文课本,我沉思了很久,怎样才能让课堂笔记起到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教孩子给笔记安“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这是教学每篇课文的第一目标。生字词的教学过程,总是会涉及到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的积累,这些与字词有关的内容,我教孩子把它们的“家”安在每篇课文后面的生字表的下面。略读课文没有生字表,就直接安家在课文的最后面。教学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共积累了课文的三个多音字和四对近义词。孩子们的笔记是这样记的:
guān (树冠 ) xuán ( 旋涡 ) hé (和平 ) 近:凝视-----凝望
冠 旋 和 hè (附和 ) 吟咏-----歌咏
guàn (冠军 )xuàn ( 旋风 ) hú (和牌 ) 恩泽-----恩惠
huó(和药 ) 俯视 ----仰望
教学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课,课文生字词较少,但是“歉”字与几个形近字很多孩子较难区分,课堂上我教他们区分之后,还进行了组词训练,并这样做了笔记:
歉(抱歉)(道歉) 嫌(嫌弃)
谦(谦虚)(谦让) 兼(兼职)
课文的主要内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尚品质这些课文内容的重点,是学习每篇课文要达到的第二个目标。主要内容的笔记,我一般是在集体交流之后,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写下来。这样很好地训练了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尚品质,我要求孩子抓住关键词语记笔记。这些内容,我教孩子们把它们的“家”安在课文标题的下面。《少年闰土》一课的笔记有的孩子就只抓住关键词记:
17 少年闰土
(机智勇敢、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怀念)
有的孩子则记得特别详细,表达得特别清楚:
17 少年闰土
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少年时期的伙伴闰土相处的四件小事,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的怀念。
有关文章作者信息的笔记,理所当然的安“家”在每篇课文第一页最下方介绍作者的空白处。一般会补充一些该作者的代表作品等相关信息。《穷人》一课,作者是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有关的信息很有必要做上笔记。孩子们是这样记的: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宁娜》 《复活》
《太阳的话》一课,作者是近代著名诗人艾青,我觉得也有必要让孩子了解一下他的相关信息。我让孩子们记下了这些内容:原名蒋海澄,喜欢写太阳、火把、黎明。《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
平时的训练中,我总会总结一些方法,有阅读方法,有解题方法,也有答题技巧。这些“葵花宝典”对于语文学习,对于语文考试非常有效。这“葵花宝典”的“家”就安在语文课本前两页。这两页内容主要是一些编者的信息,与语文学习无关。开学之初,我就布置学生让这两页上的文字“消失”(可以贴上白纸,也可以用修正带盖住)。课堂上,只要是有关学习方法的笔记,统统都把“家”安在这里。每个“家”分成若干个小房间,用双线隔开。以下是两个小房间: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悟、思考留下的笔记,直接把“家”安在这个句子的旁边。这个家的空间比较小,笔记就要做到简洁明了;有关文章表达方法的笔记,一般安家在课文标题的上方空白处;与每篇课文相关的课后拓展知识,有的是相关成语古诗积累,有的是同类作品推荐阅读,这些笔记则安家在这篇课文最大的空白处。
笔记有了“家”,还要教会孩子们如何爱护这个“家”。每堂课后,我都会抽查一两个孩子的笔记, 抽查满意的孩子加一颗星,抽查不合格的孩子则要重新帮笔记安好“家”。这样一来,那些懒于记笔记的孩子没有了偷懒的机会,课堂上就能好好记笔记了。每个月,我们会有一次笔记大展览,每小组评出“最美笔记”,放在展示台上全班展览。别看这小小的展览,很多孩子很有心,活动前还会把自己的笔记好好装饰一番呢。
给笔记安个家,这一小小的改变,我觉得很好地帮助孩子理清了课堂笔记,复习起来也就有章可循了。当然,我有时候也这样想,这样做会不会抑制孩子的创造性呢?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