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学“说课”教学构想的建构实践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王永勤
[导读] “说课”,即对课程教学方案及其依据进行分析性讲解或演说。
        摘要:“说课”,即对课程教学方案及其依据进行分析性讲解或演说。其实质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行为,能判断教师运用思想和原理组织与驾驶课题教材教学的总体性决策思维水平、技能及能力。目前广泛用于教师的各种专业水平与技能考核。本文以“根的结构”为例,以飨读者。
        关键词:根;结构; 说课;实践建构

        1关于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 ①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根毛和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的永久切片;②掌握根尖的结构和及其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其次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毛和根尖细胞的技能,进而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2关于课程教材
         主要是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其与教学方法系统的联系,根的结构是初中生物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根的结构与功能、根尖的结构特点、用放大镜观察根毛及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四大知识构成,是学习“水和无盐的吸收”的必要基础。学生要弄清根为什么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和根是如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两大问题,就必须首先掌握根尖的结构。其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根毛和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这两大知识点,是实验技能、能力和生物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课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前后的知识联系紧密,知识体系的陈述,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不过根尖的结构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加之,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实验,经验不足科学习惯也尚未形成。故此,本课教学内容仍有较大难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
        3关于学生情况
         主要是此时的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时期,习惯于形象思维,好动好奇心强,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对植物的认识主要限于上部分的形态,但已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在小学自然课中接触过生物的知识,但不系统。通过前一章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细胞、组织、器官的概念、结构特点、根的形态及功能,对新知识的学习已有了一定基础,学习本课内容不会有较大困难。
        4关于课程重难点
          主要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合,一是根尖的分区结构及根与吸收功能相适的结构特点。二是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培养。三是理解结构与功能所具有统一性。这些内容既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有一定难度,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5关于课程教学方法手段
         主要是运用“观察探究”,配以“谈话”法。由于学生刚进入中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故应将本课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课上拿出已培养好的小麦幼根供学生观察并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的永久切片。学生在观察时,教师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提示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若显微镜中所观察的图像不很清楚或不易识别,可利用根尖结构挂图和根尖的放大模型让学生进行对照观察,并通过具体观察思考和讨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若谈活法与观察探究法同时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次提出一些问题,让学边在观察,直接与教师进行探讨交流,更有利于师生互教互学和情感交流,更便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6关于课程教学过程
         先导入,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根有什么功能,紧接着提出根为什么具有这些功能?根的结构怎样呢?将学生置于疑惑之中,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而主动学习。此时教师引出课程“根的结构”。随即用幻灯打出目标,让学生初步明确目标,有目的地学习新知识。进行新课时,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小麦的动根的大体结构。教师提出问题,同时出示根尖结构的模型。等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根尖可分为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并出示根尖结构的挂图加以验证。学生边观察显微镜中根尖结构,边观察书上的插图和挂图,教师分步引导学生按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顺序依次进行观察。每 观察一种结构时,教师随即提出该部分有什么结构特点,等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构特点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该结构应该有什么功能,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评述,同时板书出知识体系图,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及其结构与根的吸收功能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即.增大了吸收面积,加强根的吸收功能。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根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完成根的结构教学。接着,学习教材中的成熟区以上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成熟区细胞出现分化和具有的输导功能。而后再让学生观察小麦的幼根和挂图。从而得出成熟区以上部位根毛脱落吸收功能丧失的道理。但成熟区以上部分导管增多输导功能加强的结论。最后用幻灯出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新移栽的植物出现的萎蔫现象等问题,以促使学生思考运用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而结束本节课。
总之,教学目标适应学生实际认识水平,且明确具体,这是落实目标的基础从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适用上看,使用观察探究并配合谈话方法,符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突出了重点,又攻破了难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教学过程上看,体现了 “导入目标—观察提示—探究答疑—自结深化—强化运用”这样一个自主思维过程。较为成功的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新课程倡导的思想和理念。但是,没有“动化”教具,细胞形变现象的教学将是另一景象。若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于作用,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其教学效果定会显著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