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黄朝碧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黄朝碧
[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教学辅助思维工具,它承担着思维节点的作用,灵活串联着繁琐多样的知识信息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教学辅助思维工具,它承担着思维节点的作用,灵活串联着繁琐多样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能够理清思维脉络,按图索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本质。将思维导图巧妙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图文并重的形式来细化教学步骤,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也能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和优化地理知识框架,从而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体现的是一种灵活思路,是高中学生深入研究地理知识的指明灯。巧用思维导图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循循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无非是教师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从思维引导的视角来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巧妙激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逐步脱离复杂思维的束缚,保持完整的学习思路来为不同知识搭建关联桥梁,让课堂教学紧凑却不失逻辑性。
        一、重视导入环节,明确学习目标
        高中地理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基本规律,就教材来看,每个大章节所包含的零碎小章节实质上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作为学生地理思维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发挥思维导图直观灵活的优势,将其实践应用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构建思维导图雏形,以便于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教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笔者会先研究教材内容,将“大气”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再把其余小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汇总,制作出清晰明确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演示思维导图,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让他们直观明确的了解到本章学习的知识重点在于热力环流的形式、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等。在分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学生提问:“气候变化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为什么思维导图上没有标注内容?”笔者趁势诱导学生进行预习,自主填充其中空缺的内容。如此,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很快就完成了高质量的预习学习任务,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为实际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图1)
        二、立足知识内容,巧设悬念问题
        若想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就必须学会应用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立足知识内容,巧妙设置悬念问题,是教师应用思维导图的首要步骤。浓缩着知识内涵且不失探究价值的问题往往能够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知识探究的意识,积极投身于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相互联系的水体”板块为例,笔者先准备有关自然界水体的资料,再针对这板块的知识内容设置悬念问题,内容如下:“相互联系的水体”→a.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自然界中的水体有哪些吗?(总结水圈水体类型)b.在这些水体类型中存在水的三种形态,它们分别是什么?存在空间是什么?你知道陆地的水体包括那些吗?(总结水圈的构成)。如此,学生结合自然界水体的图片以及水圈构成的示意图,一边自主思考一边合作讨论,初步建立起了思维导图的雏形,图示如下:
       
        如此,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很快就了解了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绘制思维导图的效率,也能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基于问题导向来细化思维导图内容。
        三、组织合作交流,促进课堂互动
        对于不同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理解程度不同和学习思路不同,都会让思维导图出现一定的差异。那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使思维导图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呢?笔者认为,积极组织合作交流,促进课堂互动生成,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知识信息和探究思路,是优化思维导图应用方式的重要途径。
        以《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笔者在讲解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与成因之后,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要点,并尝试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在学生完成后,笔者让他们以地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