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随之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而认识到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重要性,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关键所在。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几点初浅的理解,以期提高新时期小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信息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是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高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每个阶段明晰的目标,要表现出这几个阶段的偏重点,要注意培育学生利用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运用操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学会与他人建立合作关联,学会运用与自身阶段发展相吻合的传媒资源来深造;能在别人的帮忙下运用通讯工具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计算机上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但是由于之前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课程定位问题、课程结构问题及课程内容问题等。为了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重新修改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明确了教学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细化课程结构,以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发展起源及定义
1997 年 12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展开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该项目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结构图,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包含多个生活领域的,能够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综合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素养:自主行动、互动地使用工具和在社会不同团体中互动。为了以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每个人都应进行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对核心素养定义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胜任社会工作、顺应社会发展的应具备的品质,它是关于个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及人生观的集合,是实现自我、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其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依赖、相互悦纳、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合作等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拥有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的改革.
二、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对策
许军教授在《如何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提出:小学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出了三条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第一,通过布置有趣的任务指引学生来培养核心素养;第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第三,通过成功完成任务的经验来指引学生培养核心素养。
(一)精准分层搭配小组
在分组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日常课堂表现以及家长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水平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首先,按照“组间同质,互相竞争”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努力做到保持每个小组的整体综合水平差异不大,这样有利于提升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按照“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此次研究中,每组学生之间的成绩有高有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快有慢,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通过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成绩好、水平高的学生带动成绩差、水平低的学生,达到每个人优势互补的效果。
最后,按照“学生分层,自由组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打破传统分组的弊端,充分发挥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由分组,更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知识复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性格特征、爱好特长等,将学生分为 A、B、C、D 四层,并把各个类别所对应学生的名单在班级上公示,让学生们跨层自由选择小组成员,尽量避免同类别分组。根据学生自由分组情况,综合考虑确定的小组成员名单。
(二)分配角色明确分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有责任担当,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为了完成任务,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应积极努力完成自身所承担的工作,同时能够主动协助其他成员。
传统的合作小组角色分配问题存在许多不利之处,即只设置组长和组员两种角色,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例如有的组员会认为有其他组员来完成任务,自己可以少干活、少付出;有的组员遇到什么事情自己不先动脑思考,大都依赖组长,凡事都需要组长的帮忙等。
在选择每个小组的组长时,自愿担任小组长的同学可毛遂自荐,或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彼此推荐的方式来初步选定,一般大都选择在班级里有权威或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担任小组长;以组长推荐或小组成员自荐的方式来选定鼓励员、记录员、汇报员。同时,组内角色分配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或者小组长要通过课堂观察和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成绩等各方面,来综合考量起初小组内的角色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如在课堂具体实施中发现某些组内成员不能够完全胜任此角色,这时就需要老师或者小组长综合考虑此组员的情况,给他分配更为合理的角色,并且在课堂中要对多多关注,提供必要的帮助,争取每个组员都能够在自己比较擅长的“岗位”。
(三)因地制宜地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各小组是否有能力完成,否则会直接影响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降低课程教学效果。每个小组的情况都会存在差异,任务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小组本身的特点及能力来分配,有助于促进小组间的和谐及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布置小组任务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
(1)能力不同,任务不同。由于小组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他们之间的能力及特点也不同,要根据小组特点及能力来分配任务。比如能力较差、水平较低的小组,可以给他们布置相对简单的任务,并鼓励他们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指引他们共同完成任务。能力较高、水平较好的小组可以布置相对较难的任务,鼓励他们完成任务后协助其它小组。
(2)虽然各小组的任务难易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小组之间的地位是相同的。在鼓励组内成员相互学习的同时,也要鼓励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这样有助于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注重多元评价结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的肯定,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一种方式,但绝对不是区分学生的优良好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单纯的以小组个体的成绩评价,而应该以小组总成绩为标准进行评价,摒弃单一的评价方式,用科学的、综合的、合理的标准来评价,有利于提高成员的小组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小组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不仅要考虑小组整体的课堂表现,还要考虑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
(2)不能以教师的评价作为单一的标准,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时综合考虑小组间的评价、小组成员自评和教师评价。
(3)对于评价较低的小组,应该给予鼓励,下次争取进步。对评价较高的小组应该表扬并适当进行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灵活多变,针对不同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 中国教育报,2015-04-01(007).
[2]窦桂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 课程”建构与实施[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21-27.
[3]张绪培.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