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且对于各个学科也提出了不同的内容,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知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是基础。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写作策略培养就要做出转变,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让学生能够在写作学习中养成英语核心素养,建立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本文介绍了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英语写作策略的培养方法,希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英语写作策略;培养教学
前言:英语写作一直是小学英语的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基础知识、写作兴趣低、缺乏素材,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也制约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升。对对于此,教师要加强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养成英语写作策略,学会英语写作,并有综合能力的成长。在培养教学的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写作需要,将写作策略的条件和知识点与核心素养结合,从而实现高效教学,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注重写作基础的积累
英语写作策略的养成需要解决词汇和语法积累的问题。不同于汉语写作,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没有实际的应用环境,而且写作的开展需要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学生的词汇量不能支持写作的进行。而且英语与汉语之间有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差别[1]。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就要注重写作基础的积累,使学生有完成写作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写作教学,实现写作策略的培养。而对于小学生的写作基础积累的教学需要对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关注学生的有效理解,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完成对英语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学习,有词汇和写作结构的知识获取,也就可以促进写作策略的养成。例如,在《Is this your pencil?》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其中能够动起来,通过听说完成语感的学习,掌握疑问句式的结构和单词的积累,这样在之后的情境写作中就能有相应的写作策略。
在写作基础积累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丰富写作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进行写作的兴趣,也能做有效的写作训练,完成写作知识的有效理解。比如在绘本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聂荣和趣味的图画,然后展示大量的单词的意思,让学生去做组合,降低写作的难度,也让学生有实际的体会,掌握英语表达的语法和写作技巧。
二、加强自主写作的开展
小学生英语写作难集中在缺少自我需要和兴趣,在被动的写作下都是去做应付,为了学习而学习,所以在写作策略也就无法养成。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将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融合到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激发,使其能够在英语写作中有英语思维的发展,养成英语素养和个性化的写作策略。自主发展写作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2]。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做个人想法的表达,减少限制,将教学的开展变成鼓励和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Birthdays》的这一课的写作教学开展,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写作,以生日为主体,让所有学生共同去做生日写作的补充,这样快速完成写作教学,而学生之间也能进行有效的能力和思维互补,实现了共生写作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写作知识的获取和进步。在此教学形势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英语写作情况,多做鼓励和赞扬,促使学生去作交流和参与,也就能完成个性写作策略的完善,提高写作能力。
三、组织生活化写作活动
在小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将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素养得到有效提升[3]。在方法上,需要组织生活化写作活动,开展听说读写多元化的写作教学,使学生的英语写作素材能够从生活中挖掘,也能在生活中去做英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My school life》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对学生分组,让学生先做自我阐述,然后共同去完成写作练习。这样的生活写作,学生的写作练习会有实际的内容,可以提高写作的兴趣,并且在生活阐述的过程中能够完成英语写作思路的构建,形成英语写作策略。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生处于各项能力的建立时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实际的教学方法中,使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可以随着知识的学习能够得到有效建立,并完成有效的知识学习。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写作需要,以写作基础积累、写作兴趣和实践写作为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作学习习惯,并能够有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佳玉.思维导图下的小学高年级英语作文能力提升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56.
[2]魏婷.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策略[J].英语教师,2019,19(17):72-74.
[3]李潇.新课程下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探析[J].华夏教师,2019(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