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价值与体系设计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方亮辉 朱永良 宋扬
[导读] 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在扩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增进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亲近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摘 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在扩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增进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亲近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秉承回归“生活世界”、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期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课程体系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日常德育、美育、体育范畴。[[[] 国务院.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4-08/21/content_8999.htm.2019-07-13.]]随后,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 年 12 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 教育部等11部门.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2019-07-13.]]然而,在研学旅行实践中,许多中小学都或多或少存在“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各中小学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做好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本文尝试从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价值、课程体系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明晰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教育价值,为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价值体现
中小学研学旅行从字面上看是“研学”加“旅行”,但从深层含义上看是“研究性学习”,而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是与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是教育与旅游深度跨界的融合。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以旅行为基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在自然状态下或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直接体验与感悟,运用旧知探索新知。这种课程拥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不但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增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亲近感。
        (一)扩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
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书本获得间接经验,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下相对乏味的课堂,走出相对封闭的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自然与社会,去感受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地方的革命传统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吴支奎, 杨洁. 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4): 126-130.]]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多种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非遗馆、植物园、动物园等,这些都是鲜活的课程资源。学生将其直接经验与其在书本、课堂中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和扩充,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想,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扩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此外,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然而,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生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材料大都是感性的,需要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一上升、转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便进一步得以提升。
        (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拥有丰富的课程内容,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新”课程。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课程内容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即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言的“教育即生活”。例如,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海洋公园、森林公园等,这类课程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若没有学生的参与,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也便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无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设计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其能力发展。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学生通过以旅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真实的情境体验和感性认识,经认知加工转化为理性认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三)增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亲近感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体竞争日益加剧,这种压力也逐渐扩散到了孩提时代。快乐无邪、多姿多彩对很多孩子而言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学业压力、竞争、心理疾病等问题在儿童世界中愈发凸显。“把自然还给儿童,让儿童自由地游玩,让儿童自由的活动,让儿童在快乐的游玩和活动中找到真正的学习”[[[] [日]大田尧. 把教育还给孩子: 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思考[M]. 朱浩东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2.]]成为时代的呼声,也是许多儿童的心声。此外,我国传统中小学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一种常态,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对中小学生而言,其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学生群体性组织发展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迫切的社会性交往需求与社会、学校、家庭不完全、不充分满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交融,限制了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宋晔, 刘清东. 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学审视[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10): 15-19.]]。而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和社会,与之亲密接触,让学生个体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吸收自然的“养分”。在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欣赏祖国的山水风光、重走革命圣地、重温历史文化、体验乡土人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体系设计
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是怎样一门课程?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因此,明确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尤为重要,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一)课程理念
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设计会受到其内在理念的指导,才能使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不偏离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开展课程实施与评价,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最早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他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最终回到原始生活世界。[[[] 潘斌.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5): 7-12.]]尽人皆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其个人价值。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是非常必要的,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使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内容符合学生需要。而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其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即在真实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实施课程,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在自然中教育,在社会中教育,主张教育教学紧扣学生的生活。[[[][9] 周璇, 何善亮.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 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 教育参考, 2017(6): 76-81.]]例如,学生通过参观非遗馆,观赏木雕、根雕、剪纸等手工艺作品,这些内容生动、有趣,能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是体验式学习。研学旅行与学校教育目标不同,并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更多地是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去感受自然风光、民风民俗,获得直接体验。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情境,给学生带来新刺激,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游玩活动,给予学生良好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例如关于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只是教师讲解有关茶的文化历史、如何制茶和泡茶,其教学效果远不如带学生去茶场,让学生自己在茶场亲手采茶、制茶、泡茶、品茶。另外,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也为中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交平台,给予他们多种角色扮演、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之善于与同伴交换意见,特别是在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集体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同伴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育部11部门发布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意味着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要生动、有趣,还要有效。在设计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时,就需要站中小学生的角度——包括其已有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等多个维度,审视和选择研学内容,而不是只站在教师的角度筛选内容,将“寓教于乐、乐中求知,以趣激学、以学增智,游中有学、学中有玩”的理念贯穿其中,才能让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好吃又有营养”,达到“学+玩”双赢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内涵完整的课程目标强调两方面的平衡: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兼顾质量与数量的平衡。[[[] 刘启迪. 课程目标: 构成、研制与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 2004(8): 24-29.]]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其独特之处不仅反映了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特点,而且具有区域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因此,课程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理念、学生特点(年龄特征、认知基础)、地区和学校特色等多个方面来确定。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目标可从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两方面入手,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将地区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做出规定,比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等。在确定总体课程目标后,再根据每一主题确定分目标,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程度进行清晰地描述,不能含混不清。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了解雪菜的制作过程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主题的课程目标设置不能过多,三至四个为宜,否则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目标难以达成的问题。此外,由于该类课程属于实践类的体验式课程,具体目标的编写可遵循“总体目标——具体行为”模式,即先陈述学生可达到的心理水平,再阐述学生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行为,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例如《东钱湖南宋石刻林研学旅行》,其目标可制定为:通过集体出游的活动形式,学会表达自我;通过教师讲解、自己的观察,能提出见解或疑惑;通过参观游览东钱湖南宋石刻林,初步形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了解东钱湖南宋石刻的特色,领略中国石刻艺术之美,加深对美的感悟。
        (三)课程内容
教育部11部门《意见》中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建立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为主的课程体系。参照教育部《意见》和地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细则》,充分考虑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条件,利用地区的课程资源,以宁波为例,我们可以将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四色”主题:




虽然我们将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课的内容并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方面,比如镇海口海防遗址研学旅行,可以从国防角度归为海防设施内容,也可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归为红色基地部分。因此,课程内容主题的确定是依据课程目标、研学的具体内容而定,而不是由“目的地名称”来定。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最重要的阶段,是把课程计划和方案付诸行动的阶段。以“夜游宁波植物园”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为例,论述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实施。首先确定研学实践课程的地点(宁波植物园)、时间(太阳下山后2.5小时);其次,确定活动内容,包括辨认动植物、观察星星等;再次,确定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实施的流程,包括以下流程:(1)前期准备,即准备现场使用的道具,包括手电1/组、荧光棒1/人、听诊器1/组、罐子1/个(用于捕捉昆虫和小动物),提前15分钟在集合地点等候家长集合,全员到齐后引导至活动场地。(2)夜游植物园,集合开场说明纪律、手电使用规范、服装规范,活动导入。由于是夜访植物园,所以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保持安静的重要性。第一,以听树活动导入,教师讲解听树的知识。日落时分,老师带领学生找到植物园里的木兰树,并简单介绍木兰树,随后教师介绍听诊器的用法和用途,给学生做“听树”的示范,然后学生佩戴听诊器自己去体验听树活动。第二,辨认植物以及植物知识科普,辨认的植物包括睡莲、藤类植物等。第三,辨认动物,观察青蛙的背后、肚皮颜色、有几个手指和脚趾等,了解不同种类的青蛙,如青蛙、牛蛙、蟾蜍,观察、比较与青蛙的区别。再辨认飞蛾、蜘蛛等其他动物。第四,观星,教师使用指星笔带领学生观察北极星,并介绍北极星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做好安全预案,包括夜晚注意学生的活动安全;准备纸巾、创可贴若干,以防割伤等情况;禁止违规使用手电筒,大声喧哗;优先保障活动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课程实施结束后是学生对课程活动的收获与体验进行总结的阶段。总结结果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如心得感悟、角色扮演、成果(如剪纸、木雕、动植物标本、绘本、摄影)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五)课程评价
完整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还包括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而课程评价又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我国中小学历来重视选拔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指标,作为学校教育体制内的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却遭到忽视。[[[] 钟启泉. 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1): 8-14+20.]]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质量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为了防止出现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评价方案尤为重要,以充分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因此,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评价可以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语言智能、交往智能、探索智能、内省智能、空间等多种智能,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角色。研学旅行实践课程需要全过程、多主体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上,教师惯用单一的课程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课堂提问,这种评价方法针对知识性、程序性的课程内容时可以发挥其作用,但针对研究性、探索性的课程内容时,其作用可能就不太明显。因此,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评价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可采取测试法和提问法,在形式上可以是抢答、竞赛等;为了解学生的态度、意识情况,可采用访谈法、演讲、作品展示等方式。表现性评价能较为准确地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合作交流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状况。然而,表现性评价的结果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判断,其主观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并提前试评,评分细则具有可操作性,尽量避免教师对学生主观意愿的判断,采取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同时使用行为核查表与等级量表,以提高评价的准确度;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新认知反思其学习活动和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针对不足之处不断调整其学习活动。同伴评价是同伴评价彼此学习状态和有效性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加强与同伴的互动和了解,增强合作精神。
另外,还可采用档案袋评价,将学生每次参与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表现与成长进步情况记录下来,以此对学生的发展状况作出价值判断。按照操作主体划分,档案袋可分为文件型档案袋和展示型档案袋。文件型档案袋主要记录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常常是教师的观察、轶事记录、访谈,材料一般由教师选择放进档案袋里,供教师和家长使用,以了解学生成长的全面信息,有助于制定教学和家庭支持计划,例如学生的课堂表演。展示型档案袋的材料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一般都选择学生认为最能反映自身水平和能力的作品,这种评价方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生制作的手抄报、摄影作品、科学展板等都可放入其档案袋中。只有运用多元评价方法,教师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当然,评价方法的采用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具体的教学情境等多方面而定的,不能误用和滥用评价方法。例如,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或典故的认知,可采用提问法,但不宜使用观察法。
最后,提供及时的描述性反馈信息。对学生评价完之后,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提供详细的评价信息,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哪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反馈信息大多较为武断,例如“非常棒”、“非常好”、“答错了”,这样的反馈并没有提供有效的信息,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好或为什么错了,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和完善。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的“实践性”课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向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之分,更多的是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方法。
        三、结语
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国家研学旅行政策在不断推进,许多省份也出台了有关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细则,但仍未建立全方位的协调机制。研学旅行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尤其是在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建立、课程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 王晓燕. 研学旅行: 课程开发是关键[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10): 9-11.


通讯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教园区学府路5号,?电话:13566636180,电子邮箱:tianxiao19860217@163.com
]]而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根据地区和学校资源设计丰富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段的学生需求。本文遵循回归“生活世界”、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的课程理念,开发设计了包含“红色精神”等四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内容,将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多个构成要素统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