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张钟铃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教育要求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教育要求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隐性教育的契合程度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开展隐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隐性教育;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
        【正文】目前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进行实现,但是许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德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体验进行深入讲解,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流于表面,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时要积极引入隐性教育的理念,提高小学德育的效果。
        一、隐性教育概述
        隐性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熟练的掌握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在心理、价值取向和情感认知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成长。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隐性教育更注重向学生传递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隐形教育的开展没有固定规范的程序和方法,主要依靠教师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符合相应的教育方法。举例来说,父亲带着孩子出外游玩,孩子要到游玩过程中遇到的土坑中玩耍,当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在土坑的玩耍中时,父亲逐渐脱离孩子的视线。当孩子想要结束玩耍爬出土坑时,父亲并不回应孩子提出的要求。当孩子得不到回应时就会积极的自主进行思考寻找爬出土坑的方法,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爬出土坑时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父亲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没有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告知孩子,而是灵活利用现有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开展教育,这个例子就非常形象地解释了何为隐性教育。所以教师开展德育时要淡化教学的目的性,通过设立特定的教育环境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德育的内容。
        二、隐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紧密联系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要充分的利用学校和学生生活中的客观条件来掩盖自己的教育目的,让学生感受不到被教育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切实发挥出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育作用。

比如说在学习《我是共和国的公民》这课时,笔者曾经按照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将这节课中的具体内容详细地向学生进行讲解,同时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举例,但是在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时却发现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并不是非常良好,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融入。再次教学时笔者改变了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向学生宣布所有的学生永远都不用来上课了,学生的反应非常强烈,有慌乱、震惊、害怕、生气等等情绪。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他们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不让学生来上课剥夺了学生的什么权利?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找什么政府部门进行反应?这些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国家观念等相关知识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懂得了要珍惜法律赋予学生的受教育权。这种教学形式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受教育者,而是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进行隐性教育,有效的提高了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
        2.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让学生逐步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比如说在学习《父母的难处》时,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很容易将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家长日常所做的家务事这些表面内容,导致在学习完这节课之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限于表面,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小学教师在开展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先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观察父母在一天中所做的所有事情,并将父母做过的事情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然后让学生在周末利用自己的时间对父母做过的事情进行模仿,通过这种代入角色的形式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照顾不仅仅局限于家务活动,在学习和爱好等方面都对自己非常关注,从而在体验父母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倾注在活动中的情感,进而对父母产生情感认同,使孝顺这种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这种充分利用学生家庭生活作为教育资源的隐性教育方式,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受到父母人格中优秀品质的感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隐性教育时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从而有效提高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J]. 戴玲慧. 教书育人. 2018(28)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 宗海玲. 西部素质教育. 2017(21)
        [3]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三个度”[J]. 季晓瑜. 内蒙古教育. 2017(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