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姚辉
[导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着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强调教师成长。而新教材观将教材喻为“道路”,通向罗马的道路。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着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强调教师成长。而新教材观将教材喻为“道路”,通向罗马的道路。小小的课本,如何传承文化,达成目标。既要求老师钻研好课本内容,也要求研究好学生,做到“以学论教”,更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只有拓展了课本“道路”,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从不同的“道路”上到达属于自己的“罗马”

关键词:创造  课本  教师自我  学生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要求老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更好的去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自我成长: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以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要重视以学定教:即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那么这一切的顺利实施,就要求老师不断的提升自我,研究书本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与当下、未来的联系。老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将固有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将自我对课本的理解,自我对课本世界的补充,自我对课本世界与学生的有效联系等恰好的表述出来,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以教材为依托的我们就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拓展好“课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则从语文的角度简述几点粗浅的想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语文如何举一反三,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语言交际的工具。“但是语文有两大缺点:第一个缺点是,语文代表事物,但事物永远在变化、在演进,语文永远追不上,说不完。另一个缺点是不准确,我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可是他偏偏认为不是这个意思、是那个意思,而她又可能认为是另外一个意思。”①语文的特性注定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独特魅力的创造解读。
        而永远都是现场直播的教学,让我们永远只能自我想象和预测课堂情况,并不能按照自己构想的剧本走,既然课堂究竟会发生什么,没有办法预料。那么也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创造而不是照本宣科。到底该如何创造呢?从学生角度、老师角度、教材角度、文化角度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角度是灵魂
         我们经常说备课必须要备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更离开课本授受的对象——学生。班级授课制度下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是老师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的时候要注意的基础,要注意总体的平衡,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他们有继续跟着你的“课本”学下去的欲望。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所接触的语言系统,所构成的思想系统,则是老师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的时候要重视的重点。只有这些才能让你的“课本”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最后更好的生成。
         比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老师除了教授基本的文言知识点,让学生理解短文含义后,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则显得更加重要,考虑学生对礼与信文化的理解,需要适当的把儒家礼与信文化补充进来,伴随时代发展,文中的礼与信文化,儒家礼与信文化和当下我们对礼与信的遵守与演变这几者有何不同?文中人物身份的不同,在不同时代,文化要求里,社会约束里是否有所不同。这一切都要考虑好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的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


         
二、教师角度是发展
         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成长。教师的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教学抱有期待。只有抱有期待,才会对自己有所要求,才会想着怎样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好,会积极的钻研课本,在钻研中创造。只有独特的特点才能满足自我期待的欲望。其次是教师要重视寻找每课中、每个单元中、每个同系文本中知识点里的兴趣点。兴趣点应是包含多方面的,如有趣味的、需深入思考探究的、需要辨析的等等。再次则是要求能够找到思考的逻辑点。只有真正的思维方法才能让大脑保持足够的动力,让精神跟着愉悦起来。老师在动力十足、愉悦自我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就能带动学生。最后则是要留有余地的课堂,让学生有自己的课外。就像文学中的留白手法,给人留有遐想。课外不仅是指实际的课后,也只的思维的课外,能够让学生去放飞自我思维。这些都需要老师对自己有所求,创造“课本”时有重点,有中心,有空白。
         如在学习蒲松龄《狼》的时候,就要重视狼形象、屠户形象具有的含义,文中所蕴含的智慧,蕴含的生存的哲学等。狼和人如此,那么遇上人和人,我们该怎么办?现实生活中,善良遇上了凶残,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三、教材角度是基础
        不论如何创造,但是不能离开配备的课本,它是我们创造的基础。语文里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大板块需要我们熟悉。而阅读有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写作又含有了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说明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又有古诗文与白话文的讲究。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的时候,要把握整个教材系列,初中三年课本安排。要重视每一学年、某一段学年教材研究。更要吃透每一单元的知识要求。他们所蕴含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情感价值目标等需要我们将其系列化。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进行补充,进行创造。如部编版八上第五单元为古诗单元。把握整个唐诗脉络,把握诗歌发展的体裁,把握不同时代词人的不同命运等等。当所有知识串联起来后,我们把她们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去进行了解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四、文化角度是核心
        “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那么文化角度应包含有文化传承角度和文化发展角度。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落实文化的传承,语文属于国语,所有文章里更是包含了精华思想、优秀文化。当下的文章则是文化发展的体现。语文老师要树立起传承就是发展,发展就是传承的观念。让文化悄无声息的滋润学生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必须初中阶段的必读的名著《水浒传》,其中的忠义思想,正如众好汉在“忠义堂”前立硃红碑并书金字:“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资财不扰民”。这样的思想需要我们有正确的传承发展。其中的国家认同思想需要我们挖掘创造。其中民本思想也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是英雄主义?是侠客文化?还是其它?当时文化的局限与前瞻如何理解。当我们读名著,导名著时,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如在《元史》“忠义传”的立传标准中:“它并不因被立者身份地位、阶级出身、贤才与否而有别,而以是否忠国、有气节并为国家舍身奋斗为取舍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思想代表了明代官方对“忠义”的界定与诠释。“②我们所要掌握的这个文化应该时向上的、正面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能够激励学生向前的,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偏激的、片面的。文化核心角度,让我们能够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时不偏离,有深度,有广度。
     在不断的创造中,老师才能体会到师者的乐趣和意义。创造属于自己的“课本”才能迎着时代的潮流的,跟着历史的步伐向前。
①王鼎钧《文学种子》第52、5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年8 月第1版
②温庆新《“忠义”与明代书目著录《水浒传》的历史意义》第90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1期,2019年1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