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史文娟
[导读] 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依旧以应试化教育为主。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学生培育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单单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战略。为了顺应教育形势,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切实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伟大教育思想,并且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一宏观教育理念,也正式应运而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立足小学生当前发展,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学科,将核心素养引入日常教学,旨在能够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从而把学生培育成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和方法
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依旧以应试化教育为主。应试化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能力评判标准,以考定能,难免会让教育的天平偏向于知识技能的训练,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引导会被间接性的忽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基于此,将核心素养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为了帮助该学科有效摆脱文化课“以考定能”的误区,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全面落实到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那么,具体该如何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呢?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依旧以应试化教育为主。一、核心素养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衍生出的重点教学内容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的教育含义,所以,将核心素养融入不同学科,所折射出的教育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东西也是具有较大差异的。
道德与法治学科所包含的内容,主要以学生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认知以及国家的认同等内容为主,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核心,使其与核心素养相关教学理念进行有机的融合,大致可以衍生出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1.自我管理意识;
2.道德认知;
3.社会实践
4.家国认同感;
其实,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核心素养所包括的内容有着极高的一致性,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更便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伟大思想的重要优势来源。所以,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相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上述几点重要内容为教学重点,为学生探寻一条符合他们未来发展的教育之路。
        二、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全面革新教学内容
(一)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自我管理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行为,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是常年累积所养成的一种行为意识。低年级段的课本上介绍了多种实际场景,如吃饭、上课、行走、活动等等,虽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可能能听懂,却因为意识程度不够,最终不能真正落实到自身行为之上,这就是意识与行为出现断层,也是教育资源的重度流失。
想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就必须能帮助他们树立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学生知道自身哪些行为存在不妥之处,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有了是非之心,懂得敬畏,自然也就能加强自我管理意识。
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有关不洗手吃饭的案例,将手上的一些细菌放大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在学生面前,细陈不洗手吃饭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敬畏之心。又如,在教学《课间十分钟》一课时,学生疯跑乱撞、肆意打闹、破坏花草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他们的课间行为,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就可以将“问题扩大化”。如,给学生讲述两个孩子因为打闹行为,最终酿成意外事故的案例;将由于花草的破坏,最终土地出现荒漠化,给生活带来不便的案例等等。


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同时,减少“应当做……”惯性教学方式的开展,选择从事物的对立面入手,多阐述“如果……,会造成……”的危害,以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敬畏之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自律之心,进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道德认知的培养
道德认知是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内容。
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集体的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以当代社会发展为基点,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端倪:如,两个人都去一家公司面试,甲名牌大学毕业,却为人高冷,说话直白;乙普通大学毕业,却为人谦和,审时度势,最终乙被该公司聘请。这个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懂礼貌,懂进退在体现一个人较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成长铺垫了成功的基石。
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懂礼貌,知进退,知美丑的青少年也成了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
如,《我认识您了》这一课,这一板块所讲解的内容,主要面向的对象是老师和校工,“您”是一种敬称,对老师说“您”,对长辈说“您”,都能体现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种带有礼貌性的称呼,完全是展示自我修养的一种表现,为了将这种修养融入学生的内心,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下教学活动:
1.创设一定的实际场景,如路上相遇、购物排队、认识新朋友、介绍朋友等等;
2.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尝试跟不同的人进行对话;
3.教师及时指出一定的建议;
……
对话的水平是由良好的道德修养所决定的,让他们在实际场景中去体验,去磨炼,对于他们自身情商的提高,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裨益。
此外,针对学生的是非观、美丑观这方面的培养,笔者认为就要让学生接触一些有道德审判的事件和案例。
如,疫情期间,不少违法商贩私自在微信朋友圈高价出售口罩,大发国难财;同样也有不少白衣天使,舍生忘死,奔赴一线。
细剖两个事件,都能发现关于人性的痕迹。引导学生针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一定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身的真实想法,接触社会,感悟人性的美丑,懂得明辨是非,这就是一次培养学生是非观、美丑观的绝佳机会,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三)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小学生存于社会,自然也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既然学生与社会有这种相互依存的联系,就有必要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会对于社会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多利用节假日、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体验到责任感,感受到成就感,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家国意识同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清明节期间,就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在全球环保日到来之际,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地球卫士”的活动,去清扫校区附近的街道,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倾倒垃圾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当今时事,定期在班级或者学校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活动,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发挥自己公民的权力,找到自身与社会的关联点,从而使他们间接性的接触社会,以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多建立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也能参与到社会话题讨论当中来。让学生早些发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对于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对于他们的成长大有增益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首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优势,深度贯彻核心素养相关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这一思想贯彻到底。立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切实的改变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思路,融入全新的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凸显时代性、前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创建高效课堂,实现立德树人[J]. 周振丽.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7)
[2]以美立身 立德树人——浅谈“美”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路径[J]. 杨肇文,尤吉.  小学教学研究. 2019(33)
[3]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J]. 杨扬.  黑河教育. 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