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初探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余万荣
[导读] 各地根据各自优势,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突出地方特色。
        摘要:中职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育教学管理均要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随地方经济社会为用工单位提供有效技能型人才,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中职教育从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从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育教学创新来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供给侧改革
        各地根据各自优势,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地方中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如何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地方中职教育如何助推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中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课题,现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中职教育注入新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人们的需求种类、需求层次都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从温饱到小康,而供给侧仍停滞不前,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需求,需求的没有供给,有供给没人购买,因此有不少人到国外旅游购物,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超过一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物的商品层次成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例如电视上报到的到国外抢购马桶盖,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再不能走低成本劳动力红利的老路了,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调整,供应必须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无效供应向有效供应转变,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来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创新的供给引领新的需求。随着恩格尔系数降低,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高质量需求快速增长;随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这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职教教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初探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在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的将无效产能向有效产能转移,不断的从过剩产能向有效产能转移,不断的从低端供给向中高端供给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创新,有许多新科技应用,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职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技能等结构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如何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笔者作如下探讨。
        (一)提高认识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
        作为谋生教育的职业教育从他产生的那天就与就业紧密联系,始终坚持就业导向。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会有不少的人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失业,会有不少新产业因新的需求而产生,会有人因失掉土地不得不进城务工,会有人因追求美好生活而进城务工。作为谋生的职业教育必须站在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为民谋福,必须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的视野下来谋化,主动培养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的职业人才,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
        (二)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培养与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一致的人才
        成立地方职教专家指导委员会,解决地方中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协调发展问题。
        1.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构成
        为了让地方职教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地方经济建设、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有技能型人才支撑。应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以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组成地方职教育专家委员会。
        2.专家指导委员会职能
        首先,为地方政府投资职业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地方科委、科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教委等部门结合科技推广、科技服务需求,现有技能型人才总体情况,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职业教育现状等进行研究、评估,向地方政府提出有预见性、前瞻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意见和建议。
        其次,搭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的职业人才供需平台。解决用工单位需要技能型人才到什么地方要,职业教育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地方有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哪里送。


        第三,制订适应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的职业人才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产业工人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人才标准。解决职业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第四,指导职业教育创新。各专家所涉行业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所占角度不同,对职业发展预期不同,专家委员会应集集体智慧指导职业教育创新。
        (三)各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培养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职业人才落地
        1.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为中职教育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做好以下工作:
        (1)将职业指导、生涯设计的有关知识普及到初中学校,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有效的组织初中毕业生科学分流,确保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学生数基本相当。
        (2)超前规划职业教育,随着制造业的升级,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竞争的变化,一路一带的推进,人口年龄结构、新生育政策的变化,许多行业会进行调整,同时会产生许多新产业、新需求,职业教育在规划、师资力量的准备、专业及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应适度超前。
        (3)确定目标、制订标准。根据行业要求、学生情况制订适应行业发展、学生实际的各专业教学纲要,根据纲要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考核标准,使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有章可循。
        2.职业教育学校
        职业教育学校负有为企事单位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向高一级职业院校输送合格生源的重任。职业教育自身须努力创新、提高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美誉度,提升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强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的信心,增强职业学校对社会、家长、学生的吸引力。
        (1)更新专业、更新课程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随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淘汰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国外转移;职业教育须不断更新专业、更新课程。如营销专业,随5G的到来,自媒体的普及,可新增自媒体制作、传播等课程;机械制造类专业,应增加计算机绘图及计算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等课程。教育类专业,应压缩中职层次的师资培训规模,提高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比例,以适应人们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需求。
        (2)加强引导,提高质量,为学生适应供给侧改革作好准备。职高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把激发保持学习积极性放到特别重要位置;认真领悟黄炎培的“谋个性之发展,谋生之准备,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用恰当方式传授给学生;用成功学的原理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结合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并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考评,实行教、考分离,增强考评的客观性,解决困扰职业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三大难题。
        (3)搞好短期培训。对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失业工人、失地农民以及在新技术推广、新材料应用中企业急需的新员工进行短期培训,以适应其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要。
        3.建好区(县)级培训中心
        为适应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各地应打破部门界限,集中经费建立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的现代化的培训中心。科委、经信委、扶贫办、农委、教委等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应联合建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技术应用推广培训中心;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适应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的新员工。充分发挥其培训场地、设备、管理机构效用,充分发挥培训经费效益,服务企业在职职工学习、终身学习、提升素质。
        职业教育要主动创新来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创新,必须融入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融入科技进步,必须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新需求,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新型技能人才,为地方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服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