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重视开展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这对强化思政教育效果、构建优秀育人文化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协同育人主体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应基于制度保障、把握规律与开放办学为重要前提,发挥各个领域的关键教学功效,建立多元化思政教育内容,培养高校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探索;实践
前言:党中央、国务院层重点强调,应转变革新高校教育理念,对教育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创新,适应新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应重视对“三全育人”体系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重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切实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工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一、“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内涵和优势
高校基于国家政策,通过探索与实践构建起“三全育人”模式,并突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视对体系和格局的构建,要求位于相应的教育实体中基于系统论观点做出全面综合考虑,结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对受教育人员采取系统的思政政治教育。不过“三全育人”并非仅仅是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模糊教育模式,是对国家提出的道德素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基于此模式做出全域化的落实与实施,并通过实践提高灵活性,重视因材施教、主次分明、因时适宜,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高校对“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阶段,可以使思政教育存在的效果不理想与过程不到位等得到相应的解决,运用优势特点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阶段具有的具体现实问题做出有效解决[1]。
首先,高校通过对“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开展,可以使思政教育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效果,达到思政教育目标全域化的标准,使全体教职人员能够参与到全过程之中,使教育主题的有效沟通交流得到明显的增强,建立起综合性的统一标准的育人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员负责与全员监督的科学系统育人体系,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者以及辅导员等人员可以基于“三全育人”模式,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性的有效互动关系,为思政教育队伍的组建提供可靠保障,并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协同育人作用得以切实有效发挥。
其次,高校通过对“三全育人”模式的实施开展,能够使思政教育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学生知识学习更加充实,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同时,使思政教育方法与模式得以有效丰富,使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做出有效表达,使学生能够对思政教育形成充足的兴趣与积极性,使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得到切实有效提升。一般来讲,关于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具体的教育途径涵盖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各种教育形式得以充分结合,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2]。
最后,高校通过对“三全育人”模式的实施开展,进行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应体现出思政教育工作文化特色场地的构建,这也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使学生思政政治觉悟以及文化素养得以全面有效提升,使外在规范标准可以内化成学生自觉行为。“三全育人”模式可以实现对思政教育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渗透,基于各不相同专业与年级学生的具体标准需求,对内容与形式做出优化调整,有效发挥监督、引导与激励以及评价的关键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解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以此实现全面综合的良好发展[3]。
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必要条件
(一)目标导向,制度保障
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应协同各育人主体实现思想方面的有效统一,对培育核心目标做出充分明确,教师使“三全育人”的关键核心主体,应保持良好的责任态度,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影响,并对“三全育人”模式的具体内涵做出深刻的认识与领会,各不相同岗位教师应基于职位特点,基于共同育人目标,发现育人结合点,对思政教育同学生管理加以有机结合,构建各不相同场域学习载体,以此进行全方位育人。此外,高校应重视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组织保障,建立全员育人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有效运用,对“互联网+三元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做出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建立起协同育人网络体系。重视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对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与关键角色功能做出充分明确,选聘相应的教职员工到班主任的岗位,并采取辅导员班主任的双重协同管理机制,使教工队伍质量得以不断增强,对思政教育工作予以高质量的顺利完成。为促进“三全育人”机制构建,高校同样应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与奖惩机制,通过相应的措施促使“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开展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与推动[4]。
(二)把握特点,过程育人
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进行全程育人,必要条件之一,即对各不相同专业与年级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做出有效把握控制,基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及制度等,做出有机融入,基于各不相同的具体标准需求,做出灵活的改变和调整,实现全过程的有效衔接。基于教育针对性标准分析,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规律,成为选择教育方法期间应重点考虑的关键因素[5]。
针对新入学学生,高校实践“三全育人”模式期间,需要对树立学生积极正确三观的教育目标当作关键的初始环节,树立远大理想保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拼搏努力,并基于个人理想,切实提高综合素养与校风校纪教育,导入思政教育内容。新入学学生对高校环境存在一定的陌生感,需相应的适应时间,期间会出现相应的心理波动,应及时对其予以关心与疏导,这也成为“三全育人”模式下各个岗位思政教育工作应该加以关注和重视方面。针对高校大学生,应全方位开展实施思政教育全员育人模式,对各个场域教育资源做出充分有效调动,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加以高度关注和重视,主要是由于学生讲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已经较为成熟,并具备自身的价值观以及认识论,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阅历基础。与此同时,前提下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道德素养教育等,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优秀道德素养以及道德行为规范。高校同样需重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对思政教育内容加以充分结合,达到以人文育人的良好效果,使思政教育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化。除此之外,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应重视开展就职指导,并将其当作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把握正确就业方向,紧随时代发展脚步,对目标定位做出充分明确,敢于承担责任以及使命,以此使思政教育工作完成性得到可靠保障。所以,高校构架“三全育人”模式,务必基于人才成长规律,位于各不相同阶段采取因材施教,以此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6]。
(三)开放办学,资源优势
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应重视对外开放办学,引进外部资金开展协同育人,体现出实践性以及创新性,构建真实情境教学环境,设置具体的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对时间的关键作用与价值做出充分体会。首先,高校应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作重要使命,保持同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对家长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广泛听取和考虑,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对学生家庭情况和个性特点做出充分了解,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
其次,高校应拥有社会文化资源基础,应同有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机会,如组织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等,使文化艺术能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熏陶影响。除此之外,高校可通过寒暑假组织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平台,为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奠定关键的基础保障。最后,高校结合社会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十分关键,特别是知名或是成功校友提供的帮助与扶持作用非常重要,其成长经历以及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榜样作用,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感,使教育效果得到可靠保障[7]。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具体策略
(一)科学优化顶层设计,全方位育人
高校应该对各个有关部门进行紧密协调,使其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中,积极促进思政教育理论课的优化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革新辅导员工作机制;与此同时,需要对于从事一线思政教育的有关人员,如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建立同高校具体情况相符,且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使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充分有效的激发和调动,对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做出科学优化。第一,对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强化建设队伍建设。要求思政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与方法做出优化创新,使学生能够对思政教育理论课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增强,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成果反馈机制;第二,转变辅导员工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培训养成机制。对各辅导员专业特长以及能力与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等做出充公分明确,并根据辅导人员个人意愿,对其采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与重点培养。同时,对辅导员具体工作职责做出充分明确,确保辅导员可以拥有足够的时间以及精力,全身心的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第三,基于各环节构建考评机制。定期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做出相应的系统考核,考核结果可当作奖助学金评比或是评优评奖等方面的基础参考依据,同时归入档案。对各院系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作出系统考核,将考核结果当作对各院系具体工作效果的关键指标。重视对思政教师的标准考核,高校营救教师队伍与人事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可行的考评体系,对教学成效与学生反馈情况等方面做出综合全面考评,并对结果同职称等相挂钩[8]。
(二)发挥各环节关键作用,全程育人
“三全育人”可以对高校将思政教育工作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全过程融合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关于全程育人,即要求高校基于学生在校全过程各阶段开展落实思政教育工作,高校需对学生思想情况加以重点关注,建立起丰富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体系。第一,思政教育同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重视对学生开展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加以重点培养。入学之初,高校需买面向学生开展校规校纪校史等教育,使学生可以对高校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对学生言行举止做出严格规范,使其文明素质得以有效提高;第二,思政教育同道德教育相融合。道德教育内容需涵盖未来不如社会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素养与明辨是非的基础能力,帮助学生做出科学的人生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个人发展方向;第三,思政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之后,便会步入工作岗位,面对陌生无助的社会环境,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存在不足,会形成挫败感,因此,在校期间开展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等教育,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和作用[9]。
除此之外,高校需要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做出相应的了解,并做出具体统计与分析,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对学生出现的思想突发情况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使部分不良信息与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等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一定的渗透,高校应以调查问卷等相应的额形式,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充分了解,以此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三)深化育人理念,全员育人
习近平总数据曾重点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均需具备育人功能,全体教师均肩负着育人职责。关于全员育人,即高校应重视强化提升行政、后勤等全体教职员人位于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意识,积极主动承担育人任务,以此达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管理育人,构建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关于教师育人,思政教育教师需要重视对课程的深化改革,重视个人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强化提高,应基于高度政治敏锐性,同互联网等途径加以有机结合,选择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积极正能量的思想向学生做出传递。鼓励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做出充分挖掘,对思想引领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融入,使其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使课程教学所具备的育人功能得以不断增强[10]。
关于管理育人,高校各机关干部以及管理人员,应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约束机制,使服务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机关工作人员应重视保持基于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通过自身优秀的工作状态、作风与形象做出学生进行教育;重视辅导员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多方联动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加以严格有效管理,对教风学风建设加以有效落实,使党、团位于日常管理以及思政教育方面可以发挥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关于服务育人,应还总是对高校服务类工作的严格标准规范,营造服务育人的集体范围,各类高校服务类机构应明确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理念,将为学生排忧解难当作工作的关键,工作期间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服务管理同学生公德意识培养、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进行充分结合,使服务育人可以发挥真正的关键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思政教育辐射教育活动全过程,高校务必重视开展思政教育,落实“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将思政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思政教育作为系统化工程,需多方支持与配合,紧随时代发展步伐,重视思政教育的发展建设。基于“三全育人”教育模式,高校应重视运用思政教育力量,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所以,“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需要符合时代需求,这也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在高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38(04):132-125.
[2]郭芳.\"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7,003(020):19-20.
[3]国策,欣蕾,任强.新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大连民族大学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落实“三个突出”战略的思考和实践[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21(02):84-87.
[4]胡建军,周翱,田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6(28):33-35.
[5]王蕾.\"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213(21):35-35.
[6]于诗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策略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9;138(03):85-87.
[7]王丽萍.\"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9,000(009):136-137.
[8]刘胜男.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4,000(012):73-74.
[9]左盼盼.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三全育人”机制为构建模式[J].科技经济导刊,2018,.647(21):158-159+161.
[10]本刊编辑部.在“三全育人”体系下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访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教授[J].高校辅导员,2019,55(02):11-14.作者简介:于艳敏(1977年5月-)女,汉族,辽宁大连,经济师,硕士,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