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郑贵娟
[导读]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历史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越来越显著。
        摘要: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历史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越来越显著。毫无疑问,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历史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能够大大告别传统教学模式的繁琐与枯燥,信息技术能够将更多鲜活的知识点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思考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在素质教育下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通过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上灵活运用,能够达到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并且能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1】。
一、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对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也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那么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在如此发达的信息技术,去查阅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历史资料,比如详细的人物资料、历史事件的详细发展过程、现在学者对此历史事件的看法等等相关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在老师上课之前对学习的相关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而且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许多问题,要鼓励他们在课堂或者课外公开提出,并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就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度的扩展,并且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延伸解答。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一直都处于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预习过程中的资料收集阶段,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考、学习和发现的能力,并且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网上搜集的方法,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除此之外,对于没有这个自主预习条件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图片以及文献资料等对文字的内容起到一个引导和吸引的作用,带领学生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中只对着课本进行讲解,这种运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资料中对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讲解,摒弃了以前枯燥无味的课堂。这些影视资料和图片等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对它的学习从未停止,但是正因为漫长,所以会略显枯燥,因此在历史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通过信息技术中的一些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了。
二、巧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在整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的时空观念,也是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它是能够让你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前提,能够增加你对历史典故的理解能力,也能够面对历史问题具有判断分析能力,面对历史内容的辨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通过信息技术里的手段,对历史知识进行分解,能够让学生从点、面去深入学习历史知识。由浅入深地融入到历史的时间长河中,去换位思考,体会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感情,特别是抗日战争中那些英勇事迹,去感悟和升华民族感情,培养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中的课件制作一个时间坐标轴,在进行复习时,讲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这个时间坐标轴,对当时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比如说当时为什么会发生“戊戌变法”,那么通过时间坐标轴,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戊戌变法”之前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因为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站出来一批爱国志士向当时的皇帝上书想通过变法对大清王朝进行挽救,才将“戊戌变法”拉开帷幕【4】。
        通过这种时间观念,可以非常紧密的将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通过时间链完整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掌握从事件开始到结尾的整个因果以及过程,明白当时的情感,更加融合到历史当中,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也能够判断一个革命或者是事件它成功或者失败的必然,从中总结出历史长河中存在的不变的真理。所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学生具有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掌握的完整度,从而形成一个一个知识体系,为以后的历史学习以及其他学习打好一个扎实的基础,同时让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通过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教学的新式
        在日渐发展的时代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发展,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历史的教学也要往多样化发展。教师通过现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将历史课堂进行丰富,在课堂进行多形式的教学,塑造一个开放、立体、生动的历史课堂,并且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历史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将历史进行“回放”,生动形象具体地将历史“还原”,帮助他们体会当时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可以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为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例如,在进行《五四运动》这个课程的讲授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当时的历史资料进行混剪,之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视频播放出来,让同学们感受到当时五四青年们心中的火,之后让同学们自愿上台演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在学习和加强学生民族使命感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讲台上得到锻炼。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提问,主要是提问一些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有哪些阶层参加、五四运动代表着什么、五四运动为以后的革命有怎样的推进作用等,让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回答这些问题,正是因为通过这些剪辑的画面,能够让他们记住我们伟大的先辈的功勋。然后通过回答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增加他们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当时的背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5】。
        通过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应用在历史课堂,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结合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通过这种视频播放并同提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觉得身临其境,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思考中掌握课本的知识并加强对感情的理解,这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到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空间观念,再结合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都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都在运用着信息技术,那么经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以上的几点都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几点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日渐成熟的信息技术时代,灵活地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达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德才.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000(2):P.5-5.
【2】徐婷婷. 信息技术助推7年级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 高考, 2018(28).
【3】王艳颖.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初中部编版新教材教学为例[J]. 学园, 2018(16).
【4】石晓龙.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 新课程(中学), 2016(9).
【5】贺千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2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