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  赵力颖
[导读]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化人才的有效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化人才的有效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稍显薄弱,所以目前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考核方式方法不多
        高职院校学生的层次逐年降低,可是学校、教师们对此应对不足,还是按照以往课程的内容及难度来授课,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简单,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闭卷考试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考核。考核方式的不合理造成学生大面积挂科,势必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发生迟到、旷课、早退等行为,相应的增加了对其管理的难度。
1.2管理学生的渠道单一、不丰富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脚步。现在学生很容易接触到负面的网络信息,而目前学生管理者缺乏对学生在网络上的管理和引导,缺乏在网络、微信、QQ等新技术上管理学生的经验。对于在这些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缺乏统一有效的应对手段。
1.3学生管理理念陈旧
        首先是在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突出强调学校管理的同一性和制度性,要求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各学生管理部门发出的工作指令或工作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知或感受。其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没有掌握管理学、心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习惯运用自己的感性管理知识去开展工作、去管理学生,这就必然造成学生管理方式和学生管理内容的主观随意性,忽视学生需要服务、需要全面发展的特点,致使整体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不好。
2高职学生管理对策
2.1 创建积极向上、主题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形态,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影响逐渐深入的环境氛围下,如何创建积极向上与主题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也是“互联网+”视角下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校园文化作为公共组织文化之一,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必然要进行完善,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确定校园网络文化目标,有计划且有步骤的来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确定对策,如可以通过校园网建设来树立本校学生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通过校园网论坛管理员以及其他学生网络团体来创造和谐、团结、心情舒畅网络校园环境氛围,即通过校园网络创造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氛围,实现高职院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双赢。
2.2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社区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网络社区中,在交流学习、兴趣以及浏览信息等活动中,增进学生彼此间的感情。学生管理者在鼓励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生活时,还应关注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让学生加强自身的自律性,避免在网络生活中生“随心所欲”,进而实现学生管理的管理目标。
        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网络社区管理员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在班级群中设置管理员,管理员可以通过学生自荐或选举产生,通过网络学生领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此类似的还有校园论坛的版主等等。论坛的版主负责管理网络社区的相关事务、对论坛成员的发言内容进行审核、一些公共信息的发布等等。

这些网络学生领袖的存在,不但可以推动学生利用互联网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成为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进而实现学生和学校两者的双赢。
2.3丰富高职学生的考核方式
        根据现在生源的情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考核方式应予以改革。高职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来评定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实践考核,使学生和企业完美对接。考核的具体形式要根据课程性质、行业特性、生产过程来确定,最终成绩的评定要以实践过程环节和课程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不是期末考试的唯一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还可以采用开卷、试验、机试、实地调查、现场实操、论文撰写、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方式进行考核。
        如果采用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学生考核就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可以在企业的工作现场对学生进行考评。由任课老师和企业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考评,将企业考核标准和学校考核标准对接,构建了包括操行评定、技能考核、德智体综合评定为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学徒制学生有一多半的时间在企业,一少半的时间在学校。这就要求考核时要有结合平时考核、实习考试。
        平时考核,它是由企业对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表现的评判。其方法是考评者要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训练中掌握技能的情况,参照合理的标准,并及时考核。
        实习考试,实习考试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需技能的最终手段。实习考试方法是由企业和学校组成考评小组,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或笔试进行考核,在实际技能测试中,主要有实际生产和流程演示等测试形式。
2.4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指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已任,,把服务学生作为组织、开展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做好“两个要求”、“一个保证”。两个要求:一是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包括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行政人员在制订工作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执行具体工作时,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二是要求我们的工作流程、学生活动的组织实施都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个保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良好校园氛围,制订相应的激励奖励制度,调动校内各要素服务于学生。
2.5实施“多渠道”学生管理沟通方式
(1)建立学生代表列席学生管理工作月例会的制度。高职院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召开或学生管理部门召开学生管理月度例会时,可安排学生代表参加会议。在参会时,学生代表可以参与有关事项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对学生代表持有不同意见时,可征求学生意见后反馈相关部门再议。
(2)每学期不定期召开学生管理工作沟通会。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参与会议的人员为学校管理部门及学生代表;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听取学生代表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会议对意见或建议能当场解决或答复的,要当场处理;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在限定期限内答复学生。
(3)高职院校可设置学生管理意见收集箱、在校园网上开辟专区等方式,随时收集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并答复学生。
3结束语
        随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逐步深入,90后的学生己经进入高职院校,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多元化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彩虹、汪卫兵.学生工作模块化管理模式的初步研究[J].教师,西安科技大学,2012
[2].高小阳.关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09)
[3].郭俊元:杨春平;贺迅;论新时期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理念[J].文教资料;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