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探索建议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黄权梅
[导读] 本文以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为分析对象,了解提高这一课程实效性的相关策略及应用要求。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以及核心,德育教育非常关键,德育教育的实践情况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水平,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优秀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要求,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保障德育活动的丰富化以及多元化,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收获。本文以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为分析对象,了解提高这一课程实效性的相关策略及应用要求。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活动课 实效性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的必要性
        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德育教育一直以来被忽略,德育教育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性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许多老师和班主任开始意识到德育活动的重要价值,主动通过教学理念的改革以及创新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以引导学生、规范学生、鼓励学生为依据,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此,老师需要注重德育思想的有效渗透,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以及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正处于个人道德修养树立的黄金阶段,因此老师的科学引导以及德育教育活动的落实非常重要,老师需要注重班级秩序的维护以及规范,了解学生的德育道德水平,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授课方式,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保障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价值以及乐趣,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收获及成长。
二、德育活动课开展的原则
        与其他教学板块和教学模式相比,德育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复杂,对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体现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老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首先,老师需要注重目标设置的人性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着眼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对其进行恰当可行的德育引导,加深学生对德育的认知以及理解,从而在自主生活以及实践的过程之中规范个人的行为。其次,老师需要将形式多元的活动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抽象性特点,关注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保障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最后,老师需要注重全员参与,推动德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尽量避免理论课程的假大空以及流于形式,而是需要将课堂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时对个人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及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更多的参与热情。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时效性的探索策略
        结合上文的相关论述不难发现,德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以及教育改革意义重大,小学班主任需要注重教学内容及形式的调整,掌握恰当可行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的放矢。
四、坚持学校的主阵地
        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及形式相对较为复杂,小学班主任需要坚持学校的主阵地,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之中对德育活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其中班会、晨会、少先队组织等校内活动的开展尤为关键,老师需要注重时代发展趋势的研究,将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融入其中,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落实。
五、关注家校合作
        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老师需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完美融合,注重家教合作,实现两大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利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深远深远的深远,有一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现状,对此,学校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支持以及帮助,在与家长进行互动和沟通的过程之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具体表现,从而调整后期的教育教学教学策略以及方向,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家长也需要明确明确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标准,积极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从而在自主实践和学习时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六、推动社会的共同参与
        小学生德育工作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社会各界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时代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在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之前,学校领导者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关注这一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更多的社会化元素融入其中,积极联系社会相关单位以及组织参与学校的学生德育教育活动中,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和学习研究时产生更多的收获以及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育背景有所区别,因此在实现社会共同参与之前,小学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公平机会,带领学生主动参观不同的文化馆以及纪念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时接受优秀市场化的熏陶,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七、结语
        作为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小学班主任需要承担起相关的德育教育责任,将更多创造性的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融入德育教育活动环节,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过程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保证学生能够主动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他人进行互动并构建社交关系,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美华. 初中班主任德育课实效性探索[J]. 教育(47):9.
2)黄婉贞.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 新课程(小学), 20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