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知识的教学,达成有效教学。我们应该找准有效教学的理论取向,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众多有效教学行为中找到关键的行为,以此构建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构建策略
1把握最佳教学时机
教师可分三个阶段帮助学生实现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第一,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如何由之前讲过的知识点演化而来的,以及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即学生应该知道知识演进的脉络以及整节课的主要思路。比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它是由一元一次方程变化而来,因此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将会采用类比的方法。又比如在讲解“二倍角”这一解题技巧时,需要让学生明白它其实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逆应用,因此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将会采用化归的方法。
第二,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的性质、特点等内容,教师需要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讲解思路。在讲解时,教师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论述。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判定方法、解的概念,来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如在讲解“二倍角”这一解题技巧时,明确此技巧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逆运用后,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就是构造等腰三角形,因此将这个题目化归为通过二倍角构造等腰三角形得到新的线角关系。
第三,掌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知识,做到能运用知识解决基本问题,明晰与其他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以及能够判断使用该知识点的条件,即学生能够解决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判断是否能使用这个知识点。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时,学生要能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一个未知数去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并且能够根据题目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2实行生活化教学
数学生活化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是一座桥梁,将课本上、生活中、过去的、现在的内容连接起来。数学知识只有回归到生活实际中去,学生才能慢慢获得应用数学的能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环节,既体现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的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几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如北京冬天的温度、足球比赛净胜球数和我国花生与油菜籽产量的变化。最后总结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说明了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这一点,而且更要将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改进,尽量与学生身边的例子结合起来。又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源于生活的数学情境:假设班级要组织“游船活动”,班内现有48位同学,大船53元一艘,小船32元一艘,问学生如何在不超载的基础上,节省活动经费?如此一来,通过学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可有效激发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并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目标。
数学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主要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深入研究后得到数学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
第一,创造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环境。首先让学生能够正视失败,说明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大部分同学都会犯的错误,不把错误的原因聚焦到学生的个人能力上,而应该集中在缺少经验这一块,和学生强调错误是成功的重要一环,只有不断暴露自己的想法,才能知道自身的优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其次,不能在学生之间设置过度的竞争环境。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解出题目的喜悦感,而不仅仅是比别人先得出答案的胜利感。因此,教师在布置题目时不该以强迫的形式,而是首先从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出发,逐渐在班级优秀学生内部形成挑战难题的习惯。
第二,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数学是一门结果明确的学科,学生很容易因为与他人的比较或者被难题难住而失去良好的心态,教师及时和学生交流他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在解题过程中是哪一步出了问题,让其对自身的能力有大概的认知,明晰继续努力的方向。
4给学生提供可再创造的数学活动机会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第一,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助视频资料。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预习视频,保证每一位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基本的理解。课前视频可采取动画的形式,以简单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作业讲解+知识点解析视频,借助对作业的讲解,完成对知识点的复习。课后视频可以以教师的手写过程为主,教师边讲解边书写过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为视频留下评论,允许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按主题提供练习。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编写的题库,按照主题向学生提供练习。教师不应该将练习仅限于教育局提供的练习册,也不应该仅仅将课外辅导书当做补充练习,这样只会让学生进行大量意义不明的重复练习,学生真正所需的练习只会零散地少量提供,且因为不成系统而导致练习的低效。教师当然不能针对某一名学生来提供主题训练,甚至也很难对某一类学生提供训练,但是教师能够按照基本的知识点演变和难度递进进行主题训练的设计,让各种各类的学生各取所需,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复习。例如,在完成“正方形性质”的教学之后,可以设计开放式的延伸练习:“如果想要在一块正方形的土地上建造一个花园,按原计划需要将其划分为4等份,在每一份中种植不同色彩的花草,请你设计出你认为比较美观的方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视角及认知展开个性化设计,这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也能够促使学生立足于数学的视角和思维展开对问题的思考。
第三,提倡学生自主编题。除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当学生能够创造适用于某类方法的数学问题时,他对知识的理解将会上升一个层次。教师可以以周或月为单位,鼓励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创题目,并将优秀的题目挑出来供全班分享。因为我们对大部分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之上,将新问题与经验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抽象出共同点与差异,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试验,并将精力集中在从未接触过的差异之处。而教师鼓励学生所做的,就是在不断地创造差异、运用己有的知识进行创新。
结束语: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裙.有效教学的缘起、悖论及其消解[J].教学与管理,2017(09): 11-13.
[2].于长立,户清丽.有效教学追求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探析[J].教育探索,2012(08):103一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