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性,导致小学数学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浅谈一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模式;应用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要求。既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还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立足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要求,因此,教师在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时,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由三大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一堂数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生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学到哪些数学技能和哪些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例如,在进行“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这样的课堂情境:1、让学生用手掂一下生活中的实物的重量,比如铅笔、橡皮、文具盒、牙膏等,估算一下1克大米有多少粒,分享课前调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这是对应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的例子;再让学生计算两袋500克的盐的重量之和,得出克和千克的关系,这是对应教学目标中技能目标的例子;最后,再布置课后作业,叫学生在放学时间和妈妈到超市去买菜、水果,先自己估计一下买的东西有多重,在与实际称重相对比,看看两者之间差多少,加强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是对应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例子。通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情境教学,课堂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上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弱,善于通过形象思维解决问题,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增加学生学习乐趣和探索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时,学生对于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比较陌生,再加上复杂的统计数据,他们会觉得这一知识点比较难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失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这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叫学生提前预习,对自己家、邻居家和附近居民一个星期内的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将统计结果带到课堂当中,通过开展水资源知识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再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制作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直观的体验,让他们对居民用水情况和大自然水资源缺乏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加强了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有用,关键就是学生是否会提出质疑,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教学意义上来讲,有效的数学课堂情境,能够培养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实现自我完善。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使教学效果能够体现教学任务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了解数学的本质,并进行深入的挖掘,运用多种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对问题的探索,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由此看来,创设数学课堂情境,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例如,在进行“圆的概念”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对圆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刻的领悟,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班级中挑选两个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用一个点固定一根线,教师和学生比赛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教师怎么画,都能画出十分标准的圆,而两名学生画出来的都有瑕疵[2]。面对这样的场景,很多学生都表示出了一脸疑惑,他们纷纷询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个人能力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最后,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揭晓“谜底”:学生拿着的线是可以伸缩的,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用来确定圆的半径。在这种巧妙的情境创设中,解释了数学知识的本质,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情境,搭建数学语言交流平台,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进行“间隔排列”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学校要在一条10米长的道路旁边种树,每隔两米种一棵。问一共要种多少棵?请你帮忙设计一下。学生先集中讨论要种多少棵树,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到底买几棵树能完成任务呢?这是学生明确思考方向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来完成这个任务。很多小组采用了画图的方式,经过激烈讨论以后,教师选取答案是6棵树的小组进行了提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归纳,得出间隔数、间隔和种树数量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情境创设,利用一定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锻炼学生分类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猜想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并用数学理论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设合适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洪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6):72-74.
[2]宋小磊.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7(9):95-96.
[3]陈孝霞.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考试周刊, 2017(48):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