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老师在课中教会的,它必须是学生亲历活动过程的探究、实践、体验、领悟得以积淀而循序渐进的,教师的角色是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引领学生去唤醒、去积淀、去激励、去感悟。
关键词:积淀 经验 提升 素养
一、唤醒学生潜在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是个灵动的个体,虽然幼稚,但思想见解十分敏感、睿智,有其独特视角,五彩缤纷的思维之路。教师要读懂学生,把握课堂的核心价值,唤醒潜伏的数学活动经验,营造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把圆八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时,林宇恒小朋友高举小手,突发奇想:“老师,只要把那形如波浪的部分剪掉成直线就可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圆的面积也就可以求了。”话音刚落,反对声一的,“这样面积就发生了变化。”“老师,不行的,面积变小了”……看着林宇恒尴尬的样子,教师马上跟进“你是怎么想的?”“我的意思是把曲线变直就可以求。”“变曲为直,你和数学家想的一样,真了不起!”同学们,宇恒同学说的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既不改变面积的大小,又能把曲线变直吗?这下班级就像炸开的锅,学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研究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策略,也是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以上案例,教师把握核心价值,顺应了学生思维的动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聚焦到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中,唤醒了潜伏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得学生对化曲为直思想方法的领悟更加深刻,提升了学生数学素养
二、亲历操作中积淀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上二年级《量一量 比一比》这节课时设计了学生动手“测量”的操作活动:⑴选择测量工具;⑵量自己身体部位的、“一庹”、“一步”“一柞”、“肩宽”等;⑶黑板的高度、量书桌及教室的宽度等。
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同桌合作,有量一庹长的、有量一拃长的、有量一步长的、有量肩宽的、有量书桌的长度等,学生个个踊跃参与,亲身经历测量的实践过程。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身体及周围物体的长度,如“一庹”大约有1米多一些、黑板的高度大约有1米等,得到这些数据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看这些数据,然后用手比划它们的长度,再闭眼想这些长度并记下来,帮助学生建立物体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测量体验,为下面对具体物体的估算作铺垫,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促使“经历”走向“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解决、灵活运用的数学素养。
三.注重建构数学模型积淀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其实数学模型就是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重建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之时我们能水到渠成更深层次地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巩固和应用。数学建模过程其实并不神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认为“它是一个模型而已”。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时:首先创设情境,在情景中抽象数学式子;接着引导学生分类,概括方程概念;最后举例辨析,解释和应用,体会方程意义。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概念,需要经历一个观察、类比、抽象、建模的过程。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具体感知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达到内化的目的,比较、分类是较好的办法。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自主构建方程概念的全过程,是展开教学的立足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搭建开放的对话平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了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抽象、刻画出方程的意义,巧用天平,这个背景给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使他们充分感知到平衡与不平衡状态下的不同式表达、未知数的不同表达方式、多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等。
深刻构建起数学概念,需要有一个充分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还要实现进一步深化、应用的过程。深刻建立起数学模型。
通过用方程来表示图例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的本质是表示等量关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认知基础, 提升了数学素养。
四.切入“最近发展区”强化思维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过度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我们教学时要主动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强化思维活动经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并充分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特别是在每一节课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和思维方法的酝酿,找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感知素材,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和冲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说出下列两种图形的倍数关系:
○○○
□□□□□
( )是( )的( )倍
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大喊:“题目错啦!题目错啦!”“这题不好做!”教师仔细一看,果然,正想补画上一个□,突然灵机一动,改变了注意,马上调整了心态,故作难色“求”学生:“是吗?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二年级的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吗,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办法。
方法一:再添上一个□
○○○
□□□□□■
(□)是(○)的(2)倍
方法2:再添上2个○
○○○●●
□□□□□
(□)是(○)的(1)倍
方法3:去掉2个○
○○○
□□□□□
(□)是(○)的(5)倍
方法4:去掉2个□□
○○○
□□□□□
(□)是(○)的(1)倍
方法5:不增加也不减少图形的个数
(□)是(○)的(1)倍多2个或(□)是(○)的(2)倍少1个【1】
显然,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体验的、长期的积淀的过程。作为老师,我们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学设计时。,应更加注重如何挖掘数学知识本质的东西,每一节课把握好数学的核心价值并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学会数学思考,领悟数学本质,体验数学核心素养,将数学素养的积淀形成过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长此以往,循序渐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敏.数学学习与研究[J].教研版,2015(03):34.
[2]葛敏辉.小学数学教学参与[J].数学版,2008(05)
[3]李娟娟.发展导报[J].报纸资源,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