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物理作为初中阶段较难的一门学科,其对教师的挑战毋庸置疑。为了促使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鉴于此,提出运用转化思想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减轻教学负担;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运用转化思想能够简化学习难度,轻松掌握更多知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运用转化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也就此问题来展开深入的分析。
关键字:转化思想;初中物理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转化思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学习思想,运用在物理这样的学科当中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因此,在实际展开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便要合理地发掘出转化思想的应用方法,发挥出转化思想的应用效果。
1 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现象的一种直观阐述却具备着极强的抽象性,总体来说,对于学生来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困难。如学生本身的感知、认知能力不是很强就很难透彻地理解物理知识,也很容易陷入思维困顿和障碍当中,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运用转化思想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通过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变成直观的形式,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深度记忆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师教学到“电阻”这部分知识时便可以运用转化思想来讲抽象的物理知识,将物理概念变成直观形象的物理现象。首先,教师要事先准备好不同的金属导体,并且将这些金属导体分别接入到下图1这个电路当中,在完成以上活动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电路并且分析,在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灯泡的亮度出现了什么变化吗?”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并且逐步掌握到导体虽然能够通过电流,但是对电流的大小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便是电阻现象。以此方式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步呈现出对电阻的初步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从而逐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化隐性为显性,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物理理论,也能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逐步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展开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一些物理量无法显示出来,或者是因为测量条件有限而无法获得精准的测量结果,这样也就影响学生在实验学习当中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转化思想来展开教学,通过将实验当中的一些隐性物理性质转化成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显性物理现象 ,将一些不方便测量的物理量简化成容易测量的方式。例如,在带领学生展开电磁铁磁性强弱这部分实验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此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在学生进行思考后便分析出可能会和电流的大小有关,或者是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而如何能够将电磁铁的磁性这种隐性物理性质转化为显性的呢?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电磁铁可以吸到的大头针的数量,以此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这样也便轻松地将难以发现的隐性物理量转化成为了显性的物理量,更便于学生发现和理解知识。
3 化数为形,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引导学生解答物理习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解答习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总体来说,解题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学习内容。但是很多学生由于本身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差,或者是在解题时找不到解题思路,从而无法轻松、顺利地解答习题,也就无法得到理想的解题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转化思想来展开解题教学等活动,通过运用转化思想中的化数为形的方式来进行解题,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解题活动。例如,在教学到“动能”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题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着一个静止的物体,甲用平衡力推动物体移动了一段时间,接着,乙在反方向用水平恒力推动这个物体,在相同时间过去后物体又回到了开始的位置,那么甲的恒力和乙的恒力是相同的吗?在解答这道题目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作图的方式来进行解题,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化为图形,以此来轻松地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并且顺利解题,而学生也能掌握到转化思想的运用价值,从而借助转化思想轻松地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轻松解答习题。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设计转化思想的运用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教师要巧妙地渗透转化思想并且帮助学生掌握转化思想的方法,以便能在学习知识、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借助转化思想的特征逐步获得更高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志明.“转化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5):11-12.
[2]殷丽.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物理思维方法———数学转化思想[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