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的创造力来源于研究、学习和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靠学习、研究和实践,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造力、研究、学习、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热词,中国近年来一直努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创造力也一直是教育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虽然两者的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却直接关联,创造力离不开创新,创造力更强调把创新转化为现实,实现某个目标,改变人类的生活品质。过去几十年的应试教育,造成中国学生创造力不足,早为很多教育专家诟病,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
二、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的创造力来源于研究、学习和实践。对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让人类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和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等;对物质世界的变化和转化规律的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让人类建立化学理论体系和化学工业体系;对生物生命的研究让人类建立起生命科学,促进了仿生学、医药业的发展和兴盛;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让我们建立起更文明更完善的社会制度……研究,促进劳动工具的改善,技术的更新,人类合作形式的优化,让奔跑不如兔,嗅觉不如犬,视力不如鹰,爪牙不如虎的人类最终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傲视生灵。研究让我们越来越全面深刻地认识宏观和微观物质的特点、运行规律、相互关系、转化规律,构建起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从而指导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同时尽力规避可能的伤害,提高生命的质量。学习让我们继承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汲取他人的智慧,少走重复和弯路。实践,一方可能验证原有的知识理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重构;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性应用知识生产出有用的产品,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活和生产。
学生为什么学习,教师为什么教书?学习从社会层面上讲,就是让我们的后代尽快继承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成为一个生活幸福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能够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的创造力该如何培养起来?当然要靠学习、研究和实践,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习可以确定研究的方向,还可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研究可以促进对知识的透彻理解,还可以形成新的知识;第三,只有用知识指导行动,生产出可利用的产品才能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同时,实践必须同理论研究相结合才能找到现实问题的最佳方案,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瞎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指导和生搬硬套往往会带来灾乱。
三、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在化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发展创造力”为口号,创设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大背景,以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为依托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化学学习的过程变成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九年级化学《绪言》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创造力来源于研究、学习和实践,认识当代所有化学知识和技术都是研究和实践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第一单元实质上是学习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学习化学研究基本技术——化学实验操作。
在第二单元《空气》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氮气等入手进行研究,初步了解这些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初步形成混合物、纯净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等核心概念。同时,形成感兴认识,从宏观层面认识物质。
第三、四、五单元,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研究并认识物质和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初步建立化学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宏微结合,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形成“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化学观念 ……
在教学中,我们要反复强调“研究和实践让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知识让我们更好地进行运用和创造,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核心知识、概念和观念的教学,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为不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尽管很多教育专家指出知识不是核心素养,但并不否定知识在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等具体问题时的巨大作用,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和生产越来越精细的当代,人的创造力很难脱离知识而存在。即便是上网查阅资料,你也得初步了解如何查,在哪里查,查到的知识你能否看得懂,能否吃得透。这都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注重核心知识的学习和落实是必须的。
(三)抓住本质特征和微观实质来认识和理解化学规律。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灵活运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抓住本质特征才能透彻理解内化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化学变化”,宏观上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的特征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不变而是重新组合,有新的分子生成”,从化学键看“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原子间的组合不是随意的,是由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决定,是由原子内和原子间质子、电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抓住学习的本质,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构建正确的师生关系。学习的过程是孩子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在大脑中对新知识进重构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最后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体,老师和家长无法把知识强塞给学生。老师只能通过构建学习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现象,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过程中认识知识的合理性,生成概念、观念,理解规律。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形成品格。只有看清学习的本质,教师才能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做到“唤醒”学生,让学生逐渐走向自学,终生学习,主动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
(五)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验和实践的机会,养成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和习惯。
孩子的创造力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逐渐发起来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会给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灵感,生成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不论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创造学生感受的机会,动手的机会。不仅在于基于体验的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更在于勤于动手的孩子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创造力,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六)引导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盲从,不迷信,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每个人的认知总会受历史的局限,受个人的局限。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掌握的研究工具发展,研究领域拓展,应用环境的改变,就会发现原有的认知或理论的不足,需要建构新的更完善的理论体系。这时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破和立的勇气和魄力,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摆脱旧的束缚。对于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所以,我们要挖掘化学知识背后的化学发展史,在化学史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认识不同的科学家的贡献和不足,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避免犯他们类似的错误。例如,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卡文迪许迷信于“四元素说”导致他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拉瓦锡的“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促使他的成功,这些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化学实验神奇的色彩变化、物质的转化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好的资源。如果配上老师语言的渲染就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那都是极正常的。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相比,操作不规范使仪器受损都是小问题。不必苛责,让他们引起注意,承担起应有的小责任即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积极肯定、耐心回答或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探究,同时注意实验安全。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老师和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大大减少分数的比重,绝不能搞唯分数论,不能让学习为了考试疲于应付,缺少深度思考和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时间、空间和平台。
(八)发展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虽然有些人可能很有能力和才华或潜能,但是如果缺少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就会局限于小我,为眼前个人利益所束缚,不愿付出心血和精力,不愿贡献自己的才华。当然,也会失去锻炼和发展自己,失去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机会。
欧洲的文艺复兴,人们热衷于研究催化西方科学理论、技术和工业的飞发展。在近代化学史上,在元素周期表中很难见到中国人的贡献。因为那的中国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不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最终导致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九)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利用概念发展思维。化学基本概念是进行化学学习和思维的基础。学习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如在学习“化合物”时,要抓住“不同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要抓住“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新的化合物”等关键词。随后,还要多做几组练习,在练习和纠错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概念教学还有助于发展学生认真、细心的态度和品质,发展思维的严谨性。
2、利用物质的性质发展思维。物质的性质我们进行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不仅可以对物质进行筛选,还可以对即将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预测。例如,根据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我们可以推测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OH- ;推测铁和硝酸银是否反应及反应可能的现象……
3、利用化学观念发展思维
化学实验的安全观、环保观、便捷观、有效观、经济观;客观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原子是由更微小的质子、中子、电子等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是原子核对核外电的吸引力和电子间相互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这些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根据镁的原子序数12,可以推断出其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2个电子,化合价常显+2价,离子符号为Mg2+,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点石不可能成金……
4、利用综合性推断发展学生思维。综合性推断是在一单元或几单元知识学习完后进行的综合性推断活动。它不仅可以复习和巩固旧的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化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发展学生化学思维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化学知识、理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利用综合实验探究发展学生思维。
科学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基本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若不成功再进行一下个循环。这个程序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可以指导我们处理很多日常问题。
同时,综合实验探究可以发展化学思维能力,处理复杂的化学问题。如,对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三种以上金属活动性的探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究、复分解反应后溶液溶质成分探究等,它们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很好的途径。
(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发展信息能力。就老师而言,合理、恰当地利用各种图片、音、视频资源增加课的吸引力,利用课件、文档增大课堂容量,减少人工手写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就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学习和今后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做好示范,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去查阅资料、处理文字、图片、视频,或进行虚拟实验、编程、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