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更具魅力——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杨玲
[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对问题的简单论述,提出了一些在教学方面如何有效应用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希望能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提供相关借鉴意义和价值。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幼儿的教育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启蒙和教育教学,更注重的是对幼儿多方面素质的培养,科学探究活动的提出,不仅是让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幼儿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拥有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但当前幼儿园应用的科学探求活动来进行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问题的简单论述,提出了一些在教学方面如何有效应用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希望能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提供相关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究 幼儿园 科学教育
        引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中明确指出,科学领域目标与价值取向在幼儿培养阶段同样重要,这一《纲要》的提出和逐步实施,让幼儿教师认识到,不能再拘泥于传统幼儿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式,而是应将科学探究更多的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从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讲解,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利用,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更加注重科学对于成长的价值。
        一、确定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目标,坚持激发幼儿兴趣
        1.变更传统教学目标,确定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进行整个教学活动的起步,后续所有的教学设计和计划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实现的,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明确和确立,在整个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科学探究活动已经逐步被普及和应用到教学中,但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在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够上心,这就导致了无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幼儿园要注重对教师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思想的培养,通过开讲座或是派教师去调研学习等方式,让教师增强对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相关知识有着更为专业的认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肯定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将以往过于强调知识化的教学目标,转变成以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为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后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
        2.多元化的课堂导入,坚持利用激发兴趣带动活动
幼儿阶段的特征主要就是容易受周围环境和新鲜事物的吸引,有着充足的好奇心,但相对而言能够专注的时间就比较短,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这一特点,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课堂导入作为整节课的开端,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幼儿注意力,对接下来的教学进程有着重要影响,采用多元化的课堂导入形式,为的是能够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参与度。当前科技发达,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普及,教师可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通过播放音乐或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幼儿注意力,如在学习太阳、月亮这种不可直接接触的科学知识时,可通过播放种太阳的歌曲,让幼儿思考太阳真的可以种出来么等相关问题,而后再播放一些与太阳知识有关的图片和视频,来进行科学知识的导入学习。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如简单的魔术演示或是实践操作演示等,不要拘泥于一种方式,多元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导入,会减少课程的枯燥性和固定化,能够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在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上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
《纲要》中多次提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观点,如“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强调的就是如何提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由于“科学”这一词本身就代表着较为抽象和深奥的含义,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都还未发展完全,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在客观方面来说是很难的,这也是目前教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将每节课所要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主题充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解植物一年四季变化的科学性,可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树木、花朵的变化入手,春天柳树抽新芽和花朵纷纷开放,夏天植物生长的最为茂盛,秋天树叶变黄逐渐凋零,冬天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杈,这些景象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的,但其实这些简单的变化里就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一是为了将抽象的、幼儿无法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化,加速幼儿理解的同时,培养他们乐于从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二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到的知识,由于与生活有关,也就更有利于幼儿将学习到的知识反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丰富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探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词语,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会有相应适合的开展形式,通过形式的丰富性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但不能一味的强调最终的结果,要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亲力亲为,大多科学探究都是需要做相应的演示和实践来进行讲解和理解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探究活动这一特征,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在进行“浮力”讲解时,可以为幼儿提前准备好小容器和水,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把提前准备好的东西放进小容器里,然后观察谁漂浮起来谁沉底,而后教师再对知识进行进一步讲解。通过实践来切实感受科学的神奇,不仅能够调动幼儿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凡事自己动手的意识的能力。
        四、坚持教师作为引导者,开发幼儿探究的自主性
《纲要》中特别强调了科学教育要重视幼儿的合作与交流,关于科学教育目标的第三条指出:“能用适当方式表现、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关于科学教育内容要求的第四条也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为达到充分发挥幼儿表达和交流的要求,教师要一改传统观念上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观念,将“主导”转变为“引导”,树立起与幼儿是平等地位的观念,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给予幼儿充分自由探究的空间,可以让幼儿自行结组进行探究,并适时给予幼儿鼓励,让他们更勇于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是一些小奖励都能达到效果,这样更能提高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但切忌“引导”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放手,在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及时引导,以保障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要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以保障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结语:作为幼儿教师,紧跟科学探究活动这一重要教育教学方法的提出,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探索其应用的有效性。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根据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兴趣,以及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更能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以便引起情感共鸣和良好体验;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来展现科学的意义,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注重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幼儿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提高自身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有不断探究新型教学的精神和能力,充分应用科学探究活动来促进幼儿更健康的成长,以及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以瑾.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04):78-81.
[2]王伟洲.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7(04):43-45.
[3]萨日朗.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S1):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