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助读,以绘促思——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陈有娟
[导读]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非常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摘要: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非常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人文情感以及语言鉴赏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借助于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悟。本文从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出发,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教学阶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前,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始终放心不下、不能放手做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施“满堂灌”式教学,似乎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让小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的束缚了小学生的思想开放性,更是扼杀了小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力的机会。思维导图由著名教育家东尼·博赞创建,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近些年来,学科思维导图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表明它作为一种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能够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因此,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失去阅读的兴趣,往往浅尝辄止。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标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阅读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以直观、快速地帮助学生梳理出整本书的脉络,作者的思路、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关联的事件等,从而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实现海量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通过思维导图,实现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由于思维导图结构化、系统化的特点,是构建知识网络的载体,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全局概念,引导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的架构,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比老师单独灌输更容易接受与理解,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由于思维导图个性化的特点,教师在关注整体的同时也可以因材施教,照顾到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优化学习。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这一载体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将知识系统、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抽象知识可视化,优化知识网络;思维导图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路径,使其“思维可视化”。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白鹅》时,让学生尝试绘制的课文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独立绘制、小组合作绘制、教师共同绘制三步完成了整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当思维导图绘制完,整篇文章的结构就出来了,这就是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知识点的优势:将孩子们头脑中的思考结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思维不可视到可视化思维的转变。学生能够在成图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想法,对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

从而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阅读的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新特点是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主导”,以“学习过程为主线”。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个工具辅助教学,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时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更多地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模式,它直观、形象、发散思维,更利于用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
        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的重头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方式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黄继光》一课,作为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读懂它,所以老师不必在教学内容上大费周章,可以用思维导图,给学生中央图和主干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提炼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整篇文章的概括能力。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培养知识梳理能力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把学过的知识前后关联、融会贯通的学习习惯。而知识梳理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又大派用场。语文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几年下来,学生无论在字词、句式、修辞,还是语法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学会用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类的话,学生便会借助图形在头脑中形成网状记忆结构,不容易遗忘。对于学生在学过的文章中习得的语言,或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素材,抑或是老师教授的一些写作方法,如果能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引领,会使这些素材成为学生写作的“百宝箱”,一旦写作需要时便可信手拈来。
        思维导图还有个神奇的功能就是“发散思维”。这一点在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尤为明显。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不仅清晰地概括出了整本书的内容,更可以向情节、细节、人物形象、描写方法、阅读感悟等细处描写延伸和挖掘。学生习惯了用思维导图呈现阅读的成果,不仅使他们从枯燥地写读书笔记中解脱出来,还在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用不同渠道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模式。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把思维导图合理地运用到小学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来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突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转换成可视化思维,可以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总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能够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导图思维,渗透到对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细节中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夏雪娟.绘图学文个性阅读——小学语文高年段“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8(9).
[2]张金玲.思维导图,换个角度来阅读——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普童话,2014(35):45-45.
[3]王淑馨.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J],好家长,2016(27).
[4]程朝珠.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行动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