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范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03期   作者:方丽华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当前小学传统式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基于“视域融合”的教学范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当前小学传统式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基于“视域融合”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既可以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研究视野,也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视域融合”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合理,存在枯燥、模式单一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难以有效提升。而“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先简单介绍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特点以及实施原则,分析“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原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原理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能够为学生聚焦“主体性危机”论题,之后检讨小学语文中“内容分析”式教学,揭示出其特征、产生根源以及学生主体性的遮蔽,并审视当下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教学本质。“视域融合”,就是指在文本世界中,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与阐释者的世界进行沟通、对话、交流,并且也可以对此过程中展开的视域进行融合。在“视域融合”的哲学解释中,开展对“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逻辑思考,从而引导“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出场。
        2“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运行机制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建构中,可以从宏观教学观念、教学原则,以及中观层面的结构要素、相互关系,微观层面中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三层次进行探讨。可以得出结论,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主体”之中,教学目的观、过程观以及师生评价等方面都反映出当前教学观的革新。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中,从“阅读”与“教学”耦合视角分析教学范式的四个结构要素,可以知道学生是文本世界中的意义生成者,教师是对话者,文本是召唤结构。“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运行中包括动力系统和操作程序,在教学中将内在融合与外在融合系统结合,也就是将师生、文本、教学主体进行视域融合,使用常式与四种变式手段实现对小学语文的“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早已有预定的答案,然而还要以视域融合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一直都有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师是在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学生的答案,实际上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从而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3多样性特点及实施规则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不仅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也由原来重点由教师“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不再是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体现出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尤其重要,由于知识的多元化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在实施“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学生,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语文基础知识,也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探索知识的多样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4构建“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4.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情景中进行有效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是学生培养自我赏读能力的地方,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能快速加强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情景中进行有效阅读,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下,学生理解的效率也会提高,例如:教师在朗读《出示纸船、风筝》这篇课题时突然对全班学生说道:“纸船、风筝这两个玩具大家有没有玩过呢?”玩过,全班学生回答道。
接着老师又问:“纸船,风筝,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因为它们的关系,却引出了一个非常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有关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学生们也跟着阅读了起来,在读到其中生字“抓、莓、幸、福、吵、受、扎”的时候就慢了下来,不过教师在一边进行引导一边说道:“大家读的很正确,声音也很洪亮,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些汉字”,那么我们再来几遍行吗?整个过程教师先是以“纸船、风筝”营造了一幅“非常感人的视域”将学生带入良好的阅读氛围当中,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其中含义,进行有效的阅读。
        4.2丰富文本的呈现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比较注重学生阅读的积累。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尤其是阅读纸质文章的时候,小学生注意力很容易涣散,直接导致阅读效果不佳的现象。而教师想在教学中使学生达到良好“视域融合”,教师就要丰富文本的呈现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加贴切的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通过视屏和图片,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视域。
例如:课堂上,老师讲到《小马过河》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小马过河的图片说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让我们遇到困难要勇敢去实践,勇敢去冒险,不能光听别人说,还要分辨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否正确,要经过我们的实践去做决定...整个过程教师通过给学生呈现生动丰富的画面,有效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
        4.3构建“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文本对话,增进师生的交流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章的“视域融合”,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本身的阅读水平有个基本的认知,以便给学生提供大概的方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文本对话,增进师生的交流,保持与学生的沟通,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的视域融合。
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促进了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让学生感悟到了语文阅读中生命力的涌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从而实现学生与文章的“视域融合”。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正确处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与差异性,还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敏.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
[2]于洪祥.视域融合:理答问题的另一视角[J].小学教学参考,2017,(27).
[3]倪凯颜.教学对话:走向视域融合的师生共长[J].教育视界,20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