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十分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难度相对较高的课程,要想使学生更快速的融入到高中数学新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应该合理使用导学案。高中数学课堂对导学案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主要核心为学案,依照导学的方式,组建一个师生共享的教学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导学案的深入了解,探究教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帮助高中数学更好地利用导学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运用,方式
导学案,作为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今已经被广大师生认可,并广泛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正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它的主要特点就将课堂上的主要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或合作交流,探索,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使得学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导学案的教学意义重大,教学优势明显,因此导学案在各地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提高,于此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的教学问题。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概念
导学案通过教师共同制定,其主要指导参考为新课程规定,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引导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建立合作学习、共同合作、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素质,为自身优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习方法的改革,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其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主动选择自学习工具,养成好的习惯。而导学案教学方式显然与这些要求和标准相符合。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导学案编写上的问题。导学案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编写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导学案的形式单一。很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太过随意,只是简单的将教材中的内容照搬照抄到导学案中,把编写导学案看做是简单、传统的备课,没有切实考虑到此“案”是否有“导学”作用,同样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影响导学案的应用实效;
2、导学案的主体错位。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余留以及导学案编写欠佳,在应用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很难调动,主体地位不突出,仍然是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少,偏离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其次,是导学案容量上的问题。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大关,课堂的教学内容总是满满当当,点多面广,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客观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导学案的容量选择上只顾一味增加,缺忽略取舍,对于教学案例的精炼和精良上考虑不周,经常会出现一些内容上的重复,导致课堂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一旦发现时间不够用,就会出现加快速度,拖课,甚至占用其他教学时间的情况,学生学习疲惫,效果平平。
最后,是导学案习题上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余留,很多教师“管”惯了,对自己的学生缺乏信心,撒开手就不放心。于是当下的导学案中的习题就几乎过半,再加上对于问题缺乏选择性,教师虽然利用导学案,但是还是陷入了“题海战术”的怪圈里。这样的导学案,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时间的统筹安排,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让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原则
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其学习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的高度配合。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学习特点和想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2、主导性原则。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应负责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有秩序、有规律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及其重要,其是创建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教育者;
3、实际性原则。
任何的教学都无法与实际教学相脱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
4、创新性原则。
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通过自己思考和动手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对策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特点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对导学案教学的重视,并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对课堂内容应深思熟虑。并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评价等,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领域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避免无法消化。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咨询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看法,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注重素质教育。
2.转变教学思想,设计情景教学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视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引导作用。制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案,摒弃原有的题海战术,增加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亲身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3.科学设计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应遵循课时化、问题化、层次化、递进化和方法花的原则,采用多种备课方式,如整体备课、轮流主备、课后备课等。课堂中,增设多种教师方式,如在讲三角函数时,可引用图形模具,让学生亲自绘制三角图形等,并从中自主推导出三角函数的公式。又如4x2-y2=3,对此双曲线,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出此双曲线图形,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使导学案能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良好的运用,教师就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日后的发展目标合理设计导学案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结合教学重难点内容为学生开展精讲工作,最后,教师还需要及时总结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效果,通过提高导学案设计的合理性,使高中数学教学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春霞.导学案应用于教学中的方法及价值研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
[2]马驰.对高中数学课堂引入“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商榷[J].数学通讯.2013.04
[3]张丽霞.学案导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6
[4]魏霞.李文铭,向远英等.高中数学“学案教学”课堂低效现象及应对策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