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核心素养被提出和统编版教材投入使用以来,语文基础教育的改革就迫在眉睫。而知识点细碎且繁多的语文基础课程就需要逆向教学设计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本文参照《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在落实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对教学进行了逆向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了诸多推动教学设计改革的眉目,让教育能够更好地指向核心素养。
【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理解 词语教学
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是源自美国课程学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模式。UbD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架构的模式,它注重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架构,进行一种深层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至于能够自如地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
2014年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又从丰富的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层次来具体阐述。
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核心素养和逆向教学设计都是指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学生掌握指向真实性情境的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一、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所谓的逆向教学设计,是针对于一般的先教后考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强调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二是逆向的设计顺序,即从终点(学生的学习结果)出发,逆推到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来。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学习斗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在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出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对“理解”进行了六个侧面的阐述:1.能解释,即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现实和数据;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提供证据。2.能阐明,即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趣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3.能应用,即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4.能洞察,即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有大局意识。5.能神入(移情),即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先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6.能自知,即显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在逆向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预期的目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梳理出学科核心概念,以此作为确定评估方案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
二、逆向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一)确定预期结果
在确定预期目标之前,笔者对三年级上册的学情和教材进行了分析,确定本单元需掌握的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根据对学情、教材及课程标准的分析,可以确定,本单元学习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是:学会学习,即意味着乐善好学、勤于反思、具有信息意识;人文底蕴,即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本单元学习中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将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大概念确定为:掌握不同情境中理解词语意思的不同方法,本单元的基本要求是能用多种方法理解生词的意义。学生将通过探究主要问题“如何理解生词的意义?”来达成这个基本要求。
为了达成学习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更为具体知识与技能是:(1)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至少认识33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2)能背诵本单元的古诗和优美的句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3)能借助字典或词典,验证自己在阅读时的猜想。(4)学会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词的意义,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已经掌握的方法来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能读懂文章的含义。
根据理解的六个侧面的第六个侧面:能自知,我们确定了另一个预期结果:学生在弄懂生词的意义之外,要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知道生词的含义。能说明自己理解生词的方法。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方案
对应第一阶段的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估方案,借此能够搜集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学习结果的证据。
通过以下的证据能够证明学生已经真正理解了。
1.表现性任务
在逆向教学设计中,表现性任务因其独有的特点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评估。通常表现性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真实世界目标。学生为一个确定的对象作出相应的表现。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GRASPS来进行设计。每一个字母对应一个任务元素——目标(Goal)、角色(Role)、对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或产品(Performance/Product)和标准(Standards),结合本单元预期的学习结果,利用GRASPS工具,笔者设计了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难以理解的生词,你能靠自己的能力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现在,你是一位老师,你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难懂的生词时,他来向你请教,你能把向他解释清楚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教给他理解生词的方法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帮这位老师想想办法吧!最后将请你们以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学习结果。
2.其他证据
有效的评估,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收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学生的学习结果。其中就包括了非正式检查,如教师提问、检查作业等,观察与对话、随堂测验与考试、问答题等等。
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于理解生词方法的思维导图的整理(来自语文园地二,展示台),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作品。
在课堂对话中,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解释生词的含义。
在随堂练习中,学生需要完成与理解生词相关的选择题与问答题。
(题目可来自语文园地与《课堂作业本》,也可教师另外编写)
(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建立在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估方案基础之上,要思考哪些学习活动和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预期的结果。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了以WHERETO的教学活动架构模式。
W——代表单元学习的方向(Where)和预期结果(What)。
H——把握(Hook)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把持(Hold)学生的学习兴趣。
E1——代表知识的体验(Experience)和观点的探索(Explore)。
R——反思(Rethink)和修改(Revise)。
E2——允许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和应用进行自评和互评(Evaluate)。
T——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来设计作业和活动(Tailor)。
O——组织(Organize)教学,使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持续
参与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根据这个架构模式,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以真实的情境入手:小花正在滋滋有味地看着一本书,突然她被一个奇怪的词语难住了,她没有见过这个词语,老师也没有教过,小花犯难了。此时的小花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起他们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好奇与兴趣。(H)
2.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预习本单元所要教学的课文,并在预习过程中摘录自己觉得不懂的生词,并通过预习单的形式反馈给老师。(E1)
3.开展课堂教学,探究文本。重点教学《古诗三首》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古人的表达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学习古诗、古文多特有的注释,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增加语感和积累;掌握理解生词的不同方法,尤其是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在阅读中进行猜测,并利用工具书进行验证,让词语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完成对古诗内容理解的巩固性和拓展性作业和联系语境猜测词义的相关练习。(E1,R)
4.进行诗句的默写的小测试,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E1)
5.介绍和讨论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进行分组和团队建设。(W)
6.进行课堂练习,自学《美丽的秋天》和《听听,秋的声音》,以小组为单位说明自己遇到的生词,及小组的解决办法,其他小组进行互评。并且在过程中,各组整理出关于理解词语方法的思维导图。(E1,T,O,E2)
7.基于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E1)
8.完成表现性任务,并进行小组自评和组外互评。(E1,H,T,E2)
三、逆向教学设计的关键启示
对于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参照过去的单元整组教学的集体备课模式,这次对于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的探索让我的教学设计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结果”的逆向翻转。在之前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最先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入手,但往往却忘了教学目标的最终产物——学习结果。在教学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在教学评估时想要检测的结果往往没有形成直接的联系,也导致了在出题或出卷时教师思路上的不够清晰。虽说以考定教,但是教学中经常出现一线教师通常是先一股脑儿地教,等到检测时,学习结果无法很好呈现时,教师又抱怨甚至质疑出卷者水平的混乱场面。而逆向的教学设计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先确定好教师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以此逆推回来进行教学设计,就让教学的成果指向性更加明确了。并且,教师在确定预期结果时也更加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在呼唤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逆向教学设计也能更好地体现结果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评估证据单一化现象的推翻。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遥远的呼唤的当下,书面测试仍然是目前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评估方式,让学力与学历不对等。虽然学生、家长、教师对此颇有微词,但是固化的教学思维让评价方式也很难发生变化。而逆向教学设计中,在确定预期结果时,对于“理解”的理解就让这单一的评估方式不攻自破。根据理解的六个侧面来看,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通过书面测试检测出来的,要想学生的学习结果能被有效的评估出来,教师就需要通过建立不同的表现性任务来细心地寻找不同的评估证据,以确保评估方式的有效性。改变了以往在单元教学即将结束时才构建评估的方式,让预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活动之间的一致性也加强了。
3.对于教师素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著名的教学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任何知识都能通过适当的形式教授给任何人。笔者在探究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时,发现仅仅依靠教材和课程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词语的意义这一命题需要理解的范围非常广。在思考如何将这一抽象的理论教授给三年级上册的孩子时,仅仅凭借教学技巧,无疑只是隔靴搔痒。这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重新架构,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引导。同时在逆向教学设计中,对于学生的关注,也提到了新的高度。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都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来定,重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逆向教学设计,是真正指向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的,才能真实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威金斯,麦克泰(Wiggins,G.,& McTighe,J.)著.闫寒冰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3.
[2]威金斯,麦克泰(Wiggins,G.,& McTighe,J.)著.盛群力等译.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2.
[3]邵朝友著.指向核心素养的逆向课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9.
[4]季洪旭著.单元教学探索: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案例[M].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2019.
[5]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35-42.
[5]刘徽.深度学习:围绕大概念的教学[J].上海教育.2018,6:57.
[6] 邵朝友,崔允漷.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大观念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6):11-19.
[7]吴建生.词语教学也需迁移运用——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J].新教育.
[8]储红梅.让词语理解从模糊走向精准[J].教学与管理,2019(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