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方式探析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宗麟
[导读] 教育部党组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教育部党组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
一、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国家教育部门在各类文件中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各岗位教师协同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落实到具体实施的策略与机制,则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实现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如何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以往,我们比较强调教师工作的“教书育人”功能,对教师工作的“管理育人”功能却重视不够。而“管理育人”恰恰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树立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统一观,确立“互为联系”的辨证观,强调“和谐发展”的素质观,提高教师教书、管理、育人的自觉性,加强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沟通性,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一)高校育人管理体制不协同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少合作的“冷战”僵局,教育过程融通性,协同性缺乏,在协同育人机制上却没有明确的协同育人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所属职能部门不同,辅导员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而专业教师一般从属于各学院教学科研等部门。部分高校在教书与育人、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中常常把二者割裂开来,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各司其职、互相游离。任课教师教书育人,重教书,轻育人,教师忙于个人教学和科研而忽略了育人;辅导员管理育人,角色多,收效微,辅导员只抓思想和行为而不顾学生学业发展。最后导致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缺少沟通和交流,缺少教育上的团结和配合,甚至出现教育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培养出现割裂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二)高校育人平台不协同
         任课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主,主要涉及专业课教学及指导。在任课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览无余,学生日常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在课堂中极易体现出来,部分学生上课期间的精神状况也间接的反映了其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状态。而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宿舍卫生检查、查课请假和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评定等,都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容易了解到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求和困难等。因此,若不能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育人平台协同构建起来,扬长避短,找到工作中的结合点,必将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协同开展育人工作。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途径

         (一)创设协同育人环境 ,提升合作意识
        首先,高校要实现协同育人,要加强对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资源整合,打破各部门之间隔离式的工作体系,将各部门资源整合,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职责统筹起来,在辅导员由学工部领导的同时,也可以在完成学工类正常工作后接受教学部门的领导,强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其次,学校应积极构建协同育人平台,营造协同育人的氛围,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学生工作在围绕教学展开的同时,教学工作也可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想让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工作更好的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在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之下,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可以将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放在同一个体系当中,并且成立起专门的小组,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与教育内容进行分配,
       
         (二)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交流机制
         沟通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传递,也可以快速整合现有资源,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沟通是进行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教育工作也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开拓进取。随着互联网上日益火热的微博、抖音、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手段越来越普及,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协同交流也可以运用此类手段快速发展。同时,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关于学生工作的“交流会”,在“交流会”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等情况中表现的优缺点与任课教师提及,任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在上课时出现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态与辅导员进行分析,二者相互了解他人掌握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生在不同时段需要的现实要求和思政教育的侧重点,共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双方的联动作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高校育人工作添砖加瓦。
         
        (三)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奖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考评主要是由其“本职工作”完成情况决定,且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果也无法用量化的数据和效果来决定,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高校无法评测出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投入力度。尽管如此,高校也应采取措施来考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思政工作水平,制定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考核机制。例如,制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的专项奖励,用以鼓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教育类工作的沟通和协作;在干部提拔、职称评定等工作中也应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列为考察条件,对于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团队予以肯定和褒奖,鼓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工作上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要想让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树立起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念,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队伍和任课教师队伍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两者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过程具有融惯性,工作方法具有借鉴性,让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建立起协同育人的机制,互相协调、紧密配合,这样对提高人才的质量与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
[2].乔晓华.高校全员协同思政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9(18).
[3].权宁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10)[4].朱孟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1).
[5].刘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9(20)
[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
        [7].刘沛旭.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学与财富,2016(30).
        [8].王向红.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
        [9].陶雪梅.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治理”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