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维度和深度,增强学生对文学阅读的自觉、对语文学习的热忱,在初中语文教学里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一层。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直至今日我们仍然面对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并不断地对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与考究。
关键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更多地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体味文字的深度,在阅读之中不断思考、积极地吸取新知识。面对目前语文阅读教育效率较不高,教学思维不够完善,教学主题性不够明确等问题,我们仍需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不重视语文阅读氛围的构建
语文阅读使语文教学生动饱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大多数初中学生很难独自建立起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里,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语文阅读感兴趣。而仍有很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停留在对考试题目和标准答案的的灌输,对于学生的疑惑,教师往往给出浅层次的简单说明。这样容易使初中学生依据阅读难点的解释答案总结出针对阅读的答题方法,而不是学生个人对语文阅读的思考结果。在这样的语文阅读环境下,很难引导初中学生对阅读产生深入性的思考和文章情感的自我体悟,同时也降低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当教师不重视对语文阅读氛围的构建,使初中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效率低。
1.2 在教学中难以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深度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应对题目和部分段落的评讲,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完整的应试阅读的习惯。在应试阅读中,教师往往重视对个别句段和得分点的解析,而较少地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进行引导。这种条件之下学生学到更多的是语文阅读答题的方法,而没有增强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全文无法形成大体的框架,更难以通篇阅读、感悟文章。这样就对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发展造成了阻碍。想要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进行深层次的自我体悟和针对阅读情感进行不同维度的辨析也变得更加困难。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语文阅读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并不断和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沟通。重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出灌输性的学习方式,摆脱对语文应试阅读方式的依赖,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增强自主思考的能力和辨析文章的水平。要求学生逐步消化个人阅读感受并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挣脱出来,转变语文阅读教育的教学方针和侧重点。培养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一方面需要教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充满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敦促。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保持专注。
教师在评析文章的时候,应更多地从历史宏观角度为学生展开文章的故事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的发生契机等等,使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结合时代背景条件的思考和对情感的体悟。要求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同时进行文学词句的积累,可以让学生通过做阅读摘抄笔记、活用积累的词汇、坚持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在每天的阅读里,自己坚持积累,促进个人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每天的阅读中感到受自己的阅读层次不断进步的惬意。
2.2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始终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不断拓宽个人视野,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针对阅读教学的方式不断思考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充满兴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自觉和阅读自信。老师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文学性交流,为学生解答阅读中出现的疑惑点,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来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语文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到阅读对人的启迪,从心底里热爱阅读。
总结
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乐趣,提升初中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和维度。在当下,语文教学不重视语文阅读环境的构建,不重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偏向应试角度,教学理念不够开放;使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也难以引发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分析和深度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鼓励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舒适的语文阅读环境,使学生在阅读的学习与探索之中不断提升自己并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感到思想的惬意与个人的充实。
参考文献:
[1] 付开增.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1).
[2] 李刚. 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9).
[3]隋茹娟. 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中旬》,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