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外活动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阳艳波郭念舟 王叶
[导读] 本文主要论证了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外活动体系的原因与依据,介绍了我校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构建的通用核心素质培养课外活动体系和专业核心素养课外活动体系的结构、主题、目的及活动举例。
        摘要:本文主要论证了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外活动体系的原因与依据,介绍了我校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构建的通用核心素质培养课外活动体系和专业核心素养课外活动体系的结构、主题、目的及活动举例。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核心素养  课外活动体系
一、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外活动体系的原因
(一)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课外活动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营造出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1]。
(二)师范类专业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毕业生的核心能力
        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是诊断与提升专业质量。根据专业认证“产出导向”的理念,师范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核心。
        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课外活动体系,是为了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面向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通用核心素养的同时具备儿童意识、善保教、会育人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师范学校培养的准幼师能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缩小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需求、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外活动体系依据
(一)通用核心素养培养课外活动体系的依据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通用核心素养培养课外活动体系构建主要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构建十大活动主题,主要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专业核心素养培养课外活动体系构建依据
        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不仅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学前教育专业核心培养课外活动体系构建主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内容和专业建设小组面向湖南省各地区、各类幼儿园750位园长及保教主任发放的《幼儿园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调研问卷》结果分析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构建七大活动主题,主要指向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三、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外活动体系结构、主题及活动举例
(一)通用核心素养培养课外活动体系







        图1.通用核心素养培养课外活动体系结构及主题例举图
        人文底蕴的培养: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掌握人文思想中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理解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与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艺术美。主要主题活动有:合唱比赛、诗词大会、好声音、书法展、戏曲进校园、摄影展、电影节等。
        科学精神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能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科学原理与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具有严谨求知的态度,能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探索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主要主题活动有:科普辩论赛、科技展、科技创新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
        学会学习素质的培养: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能有效获取、评价、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总结与反思学习方法,善于调整学习策略,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主要活动有:主题演讲比赛、读书会、朗诵者大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
        健康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培养: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树立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能力,有适合自身的运动、休闲方式与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具有积极心理品质,有自制力,能调整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的能力。主要活动有:各种运动类比赛、俱乐部、生命与健康系列主题讲座、心理健康月等。
        责任担当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能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湖湘文化,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爱校、护校。主要主题活动有: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热爱”主题活动、“感谢师恩”系列活动等。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能尊重劳动,具有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活动有:三下乡志愿活动、爱心义卖、跳蚤市场、研学旅行、职业创业大赛等。
(二)专业核心素质培养课外活动体系





        图2.专业素质培养课外活动体系结构及主题例举图
        职业理念与师德的培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增加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和理解,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建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追求,萌发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儿童意识,树立“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爱、尊重、理解儿童,逐步产生研究幼儿的意识,进一步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职业理想。主要主题活动有:师德演讲、名师讲堂、名师与师德楷模访谈录、“成长的秘密”系列活动、故事创编与绘本制作大赛、“六艺”女子学堂等。
        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拓展知识面,深入探究专业问题,学会有意义的学习、乐于分享,关注农村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助力“乡村学前教育振兴”计划。通过专项技能竞赛,夯实幼儿发展知识和保教知识,增加保教实践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主要活动有:“乐学”讲堂、“最后一公里”农村学前教育专题系列活动、“三字一话”比赛、小论文与案例征集比赛、专业能力大赛等。
        注释
        [1]李敬旗.高校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和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5):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