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以四平市第二中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于洋
[导读]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摘要: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目前又以学校传统心理干预模式和家庭教育心理干预模式为主流,社会因素影响几乎没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陈旧的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已经落后于学生“超前”的心理发展需求,因此,本文以四平市第二中学为基础,从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教育措施以及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构建三个角度,对四平市第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体开展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四平市第二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分数为唯一考量标准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2018年国家中考升学政策逐步向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化,一部分中学生不得不就读职业高中,而绝大多数家长更希望孩子按照高中-大学的轨迹求学,这就在侧面上刺激了为分数论成败的考学观,使得学校中以分数高低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中学生正是对新鲜事物存在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年纪,但受到为学至上的影响,只能够被动应付学业,但学习成绩还不尽如人意,造成了学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再加之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也是以分数论成败,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二)中学生攀比心理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
        物质影响着生活,物质也影响着当下的中学生,在校学生身着统一的校服,形式上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学生的物质攀比,尽管如此课余或校外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攀比情况,如学生普遍比较穿着、过生日赠送的礼品等,这些本应成年之后有所体现的行为,过早的在初中生群体中出现,也反映出了学校、家长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缺失。
(三)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消极影响
        当下网络氛围影响着整个社会,初中生判断力和自制力较差,对网络的依赖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项,很多中学生课余时间用在浏览手机直播类节目或无效网络聊天社交上,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心于学业。另外,课下学生更多探讨的是网络游戏或网络流行语等话题,久而久之造成了学习成绩大不如前,在校自卑心理激增,而在游戏或网络的世界赢得自信的恶性循环。
(四)家长-教师-社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家长的职责究竟为何?教师的责任又是怎样?社会对孩子的成长应该进到哪些义务?尽管未成年人教育法等相关法规明确指出,但就我市实际情况而言这三个问题始终无法完全说清,首先,更多的家长为了生计,陪伴孩子的时间较为有限,部分家长表示即使有时间陪伴,但受到学识和能力的限制也不能很好的带动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再者,学校教师更多的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被动心理,即使有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没有违背学校规定情况下,教师也不会予以追究,更很难向家长反馈。最后,社区作为所有家庭的集合体,对社区内中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更是做不到“了解”,使得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干预的手段几乎为零。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学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辅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人才观、价值观,将升学至上的传统模式和分数为王的评价体系中挣脱出来,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中小学教师应该以育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唯分数论”,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物化”、“接收器”的角色尽早予以改变,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减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形成正确的师生观、人才观。

再者,在学校应该积极灌输学生正能量心理目标,从学校、教师根源上减少攀比的现象,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将课余的重心向学业或社会实践活动倾斜。
(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成年人过渡使用手机是造成中学生不良网络使用的重要诱因,学校、家庭应该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模式,行为规范上行下效,正确疏导已经形成网络依赖的学生,而对于尚未形成网络依赖的学生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同时,社区应该定期举办有意义的课余活动,让学生课余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而非唯网络娱乐一项,久而久之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
(三)形成“三位一体”立体心理网络构建模式
        学校的教、家庭的育、社区的调,三位一体的立体心理干预模式的搭建,势必是当下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的教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革创新,去掉过往对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消极因素,学校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教书育人心态的调整等,都是极为必要的。同时,家庭教育的育人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家长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在家庭中学习积极良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再者,社区与家庭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干预互动机制。利用大数据或指标性特征对学生在校心理状态进行记录,并向家长及时作出反馈,同时家长结合学生在校表现和家庭表现时刻关注孩子心理成长轨迹,并与社区向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心理网络构建平台。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一)软件建设方面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依靠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学校学生都不重视、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教学考核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化水平不够,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及对出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学校应加大力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在追求学业的同时,更加平衡的发展心理健康素质。
2.搭建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化“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
四平市社区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场所较多,但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对初中生的心理干预方面的建设尚未开启,同时,学校和家庭更多的关注的是中学生学习情况,急功近利的学习观造成了多数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但并没有集中爆发而被掩盖。适时搭建起学校和家庭起主导、引领作用,社区起到辅助协调作用的联动心理干预机制,势必能够使得更多的初中生远离心理健康问题,健康快乐的生活。
3.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机制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十分重要,近些年在中小学中校园欺凌、抑郁症自杀、等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屡见不鲜,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将心理问题筛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到实处,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将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定期开展心理筛查,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相结合。加强心理学专业教师的配比,开展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开展国学讲堂,通过国学经典开展积极心理学课堂情景
   以国学经典的内容作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充分发挥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国学经典教育与西方教育心理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落在实处。
(二)硬件建设方面
在学校建设心理咨询室,创设音乐放松室、沙盘疗法室、宣泄室、团体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心理筛查预防工作,补救性的咨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于丹丹, 赵海楠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6, 33(4):20-22.
[2]张玉明.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以苏州相城实验中学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2):76-78.
[3]张淑娟, 吴杨. 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6(1):75-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