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小数的性质》案例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韦加龙
[导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念,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念,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
    案例
(一)、激趣导入
师: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 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却只是笑了笑,就对沙和尚悄悄耳语。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什么?
(通过设计唐僧师徒四人吃甘蔗的故事,引入新课,出现课题,引导学生提出想学习的问题,并确定研究策略。这样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知识聚集动力。)
(二)、探索新知
在这一阶段,我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骤、探索规律
先请学生通过对三根甘蔗长度的比较,从而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再请学生一起认真观察黑板上的这个等式,看看其中有什么变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变的地方,从中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小数的性质。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设计让学生观察算式探求规律的环节,这样教学就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第二步骤:验证规律
师:这个性质是否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呢?于是又举了一个例子:
0.3=0.30(板书)
同学们,你能不能结合着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学具来说明这两个小数相等吗?
(让学生验证了性质的普遍性,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这样设计,也符合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命题——验证命题。)
第三步骤:应用规律
(1)小数化简。
师:同学们,这三根甘蔗其实都可以简单地写成多长?(0.1米)
师:那也就是说只要把0.10米、0.100米这两个小数末尾的0去掉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就叫做小数的化简。小数的化简是根据什么进行的?(小数的性质)
(2)改写小数
师:我们刚才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

其实在生活中,有时却并不都是把小数化简,就像刚才的故事中唐僧为了自己的需要,就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把0.1米改写成了0.10米和0.100米,这就是小数的改写。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改写吗?
师:谁还能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到小数的改写?
(通过本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了小数的性质的用处,懂得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深化
设计一组难度不同的题目,进行分层次练习。
(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层次练习的设计,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有所发展,满足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四)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上完了这节课,你们知道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理清学生思维的脉络,也给学生提出了今后学习发展的要求。)
    教后反思
我根据本教学设计执教时,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积极,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热烈讨论,或认真操作,学习情绪高。上完这节课后,我有许多体会,对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1、概念课的教学可以转变以往传授式的学习方式而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小数的性质只是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了,但是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学习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组织了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发现、验证活动中去,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较好。
2、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这与学生在一节课中情感参与有很重要的关系。一节课上,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快乐,那么学生就会全面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本节课验证规律阶段,有的学生用线段图,有的学生用方格纸,有的学生结合着长度、价钱等方面说明验证了小数的性质。当一个小组反馈说用方格纸涂阴影部分表示这0.3和0.30这两个小数,并比较阴影部分大小时,提出了剪下来再比较的方法,其他小组的成员积极地为这个小组“出谋献策”:重叠起来对着阳光看;把阴影部分折起来,直接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也可以先比较空白部分的大小,从而说明阴影部分的大小等。学生们在这样的一种开放而宽松的氛围中,思维活跃,大胆创新,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3、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学生经过探究,总结归纳出小数性质后,有一位学生就开始质疑:小数的性质可不可以说成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会改变?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对施教者来说是一个珍贵的资源。因为这说明学生渴盼着与教师进行“沟通”,而不是单纯地“接受”。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就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本”为本,还是以“生”为本。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对此作了精彩的回答:举个例子说,在0.3米的小数点后面加一个0就成了0.03米,那么它的大小就改变了,所以这种表达是不对的。不管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他们通过这一次对话,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也从传统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