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学困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 黄奕华
[导读] 学困生问题是目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 学困生问题是目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小学班主任,怎样对学困生进行有效地教育,使其安心在学校就读?笔者认为要转化学困生,首要任务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字】学困生;和谐;师生关系
      
        当前农村学校的学困生大量流失,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在国家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肩负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重任。作为小学班主任,怎样对学困生进行有效地教育,使其安心在学校就读?笔者认为要转化学困生,首要任务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1)、尊重赏识、善于鼓励学困生
一般来说,学困生之所以落后,并非都是治理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有了事物的时候,不要给予批评和职责,甚至是厌恶自己的学生,而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何在?去理解他们,同情他们,不把他们当作是班里的包袱,反而老师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给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你会发现他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不求上进。其实学困生与优秀生相比,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长期受到冷落,他们一般都很焦虑,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相当的敏感,外表不善于表现,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这就要求班主任多多理解学困生存在的原因,认真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重建自己的自信,从而坚定信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的发挥。
我任教过的学生中有位学生叫范家鹏,刚开始每天的作业总是爱拖着不做,因此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怎么办呢?训斥一通吧,不行!我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发现他这个人还真有不少优点: 比如,爱劳动,每次教室里的有垃圾,他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垃圾给捡起来放进箩框里。另外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了老师总会笑嘻嘻地打招呼。于是只要一发现他做了好事,我便在我的语文课前表扬赏识他,然后在课后再悄悄地微笑着问他:“作业做好了未?要抓紧一点哦!”他总是边红着脸边搔着头对我说:“还有一点点了。

”我还是笑着对他说:“等一下我可要检查你的作业。”他从我的目光里读到了鼓励,久而久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后来还变得在课上敢于发言,在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换位思考,善于表扬学困生。
学困生在心理方面多多少少会存在着障碍。因而,班主任要善于“移情”,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他们的心去理解世界。学困生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挨批评是家常便饭,老师们给予他们的表扬显得吝啬的多。由于学困生的特殊经历和思维方式,他们更容易把别人善意的批评歪曲,设置产生潜力的处境和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用表扬的办法来对待他们。
大多数学困生只不过是学习成绩差一些,他们往往被老师所忽视,教师要努力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对学困生加以表扬,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也给予适度的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这样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加学习的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举个例子,一位学生期中考试语文考了25分,期末考试考了30分,作为老师不应该只看到“25”和“30”都是低分的数字,而要看到“30”比“25”进步了5分!学困生本来就停留在某种水平,我们不可能对他们一下子要求太高,不能拿他们与优等生比,不能用自己心中的目标来衡量他们的成绩的好坏。
我校四年级的温福萍同学是个学困生,她性格内向,且学习不太好,有自卑感。“总是躲着老师,不跟老师打招呼。”她的班主任孙老师先是与她沟通,提出要求,并没有解决问题。后来,孙老师灵机一动,首先跟她打招呼,马上对她一鞠躬,大声喊“温福萍同学好!”初见成效之后,还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经过孙老师的“轮番轰炸”, 她不仅能大声与老师打招呼,而且她的性格也变了,脸上的自卑和忧郁不见了,露出了笑容和自信。上课也敢大胆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孙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我们欣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般来说,学困生之所以落后,并非都是治理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不要给予批评和指责,甚至是厌恶自己的学生,而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何在?去理解他们,同情他们,不把他们当作是班里的包袱,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他们,给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真心地去爱护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