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背诵常常是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下层学生的一只拦路虎。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进行快速有效地背诵,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时常遇到的麻烦事。背诵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让背诵成为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背诵 意义 问题 方法
一、初中文言文在新课标中的地位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主要是我国现代作品,也有一部分的外国作品,古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到了初三,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文言文记载了我国的古代文化,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语文学习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在“评价建议”的“古诗文阅读的评价”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背诵积累的过程……”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背诵是必经之路。
二、文言文背诵的意义
背诵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积累语言,沓实语文功底,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文言文背诵不仅积累文言素养、巩固文言知识,还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汲取古代文化精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文言文背诵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现,文言文背诵是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下层学生的拦路虎。有的学生光靠死记硬背,花费很多时间也背不完成;有的学生即使能熟读成诵,但中间也是遗漏不少;有的则是在背诵的时候不知不觉篡改内容;更有甚者是背得条理不清,句序紊乱等等。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进行快速有效地背诵,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时常遇到的麻烦事。
四、文言文背诵的有效方法
俗话说:“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如果你将文章的内容、意义理解透彻了,在这个基础上尝试背诵全文,相信会比单纯的熟读成诵快得多,而且不容易忘记。相反,如果对内容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即使倾尽全力,短时间内勉强背下来了,也会很快忘记。所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背得快,记得牢固,运用自如。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课堂讲解与诵读同步进行。除了介绍写作背景与文体知识外,就是诵读全文,初步感知,接着进行文言词语的点拨、引导、归纳。然后再诵读,练习口头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练习背诵。总之,背诵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让背诵成为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的体验与反思中,笔者觉得以下四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以结构为框架,化整为零进行拼凑式背诵
列宁曾说过:“要向大目标走去,就要从小目标开始。” 实质就是分解困难,把大困难转化为许多小困难,然后集中精力,逐一击破各个小目标,提高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以结构为框架引导学生练习背诵。思维敏捷记忆力好的学生背诵不是难事。可是中下层学生,一篇文章要一次性背出来,实在不容易,所以在指导背诵的时候,笔者经常引导他们先以段为单位背诵,每段背好再形成全文的背诵。在段内的背诵上,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段内所写内容分为若干层次,以最快的速度把每个层次的几个句子记住,再把各个层次拼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整段的背诵,如:引导《岳阳楼记》的背诵,先整体感知,以文章的四个部分为依据分段背诵。 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记缘由。因而联想“庆历四年春,…… 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二部分写洞庭美景。在背诵前可以先做段内分层:总写全景,先从空间着笔,着重“衔”和“吞”两字,化静为动地写出洞庭湖的位置和磅礴气势; 再从时间上写它的气象变化,相应的语句“予观夫巴陵胜状,…… 前人之述备矣。” 就联想出来了。
而写洞庭湖特殊位置和宏伟气象的语句 “然则北通巫峡,…… 得无异乎? ”也就可以联想到。再以同样的方法指导第三、第四部分的背诵。这样由几个句子的背诵扩展到段落的背诵,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正如老子说的 “图难于其易,为大干其细。”在由句到段的背诵中,又加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提纲挈领,从重点词句扩展到段、篇的背诵
许多文章,每个段落都有提纲挈领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这些句子,顺势联想,逐步背出段中其它语句。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背诵前两段时,先明确这两段的内容是以作者的自身经历来勉励马生。自身经历分两个阶段,即“余幼时”和“当余之从师也”。前一阶段的关键句是“余幼时即嗜学”和“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也就是第一段收尾两句, 由首句可以联想这样的枝节:“嗜学”到怎样的程度?遇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困难,才“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样一想,无书、借书、抄书、还书,趋百里外求师、俯身倾耳以请等一系列情节的语句就可以一一浮出。这也犹如画家画树先画枝干一样,先画枝干再添枝加叶然后才形成繁茂的大树。第二阶段的关键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由此句我们会展开联想,余之勤和艰究竟是怎样的? 文中哪些事情写出了笔者的勤和艰? 于是“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的求师之难和“寓逆旅”、“日再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生活之艰就可以逐一想出来。这样一个联想、理解的背诵过程实际上又非常有效的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记忆。
3.根据课文线索联想具体内容进行背诵
“线索”是作者选择和组织材料的脉络,在结构上贯穿全文。一篇叙事性文章通常都有一条或有一条以上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性文章,往往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学习背诵的时候,先把线索找出来,根据线索背诵,可以提高背诵的效率。如《桃花源记》一文,讲课的时候,笔者有意识地把文章的线索板书出来: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渔人的行踪按时间先后次序是:捕鱼迷路—发现桃源—做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这样在讲授中,提出文中写渔人迷路的句子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想到第一自然段“晋太元中,…… 欲穷其林。”的语句。穷其林之后,便发现了桃花源,桃花源里的环境怎样呢?便会使人想到第二自然段写桃花源中美丽宁静、祥和安乐的生活环境的语句。发现了桃花源之后又是什么情节? 进入桃花源做客之后又有哪些经历、见闻、感受?在辞别桃花源的路上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目的?再寻桃花源的结果怎样?顺着文章的叙事线索,在理解的基础上一步步的联想,便能够不知不觉的把内容记忆下来,达到背诵的目的。
4.利用课文所描写的画面重现背诵
有些文章景物描写颇具诗情画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所写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在读者脑中逐一播放,结合画面联想文章内容,再加以修补便可以形成全文的记忆,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理解而背诵了。如《醉翁亭记》一文,“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围绕这一主线,极其生动地描写了几幅图画: ①醉翁亭出现的路线画面;②令人“乐亦无穷”的风景画;③“滁人游”“众宾欢”的风俗画;④太守“乐其乐”的晚归图。第一幅图写醉翁亭的出现画面是这样引出的: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醉翁—醉翁之意。第二幅图在写山中风景时是这样安排顺序的: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第三幅图的内容依次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幅图着重写三种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四幅图画在表现主题上和谐统一,在内容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在背诵全文时,如果能按照脑中浮现的画面内容联想相应的语句,各段内容也就能够背出来了,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背诵实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语文教师,在常年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的体验反思,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力求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