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也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集广益的好处。如果平时学习时注意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可以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同时又可以促进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继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仅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了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
阅读每一本时,首先浏览书里的内容、目录,再精读课文,必要时要做好记号,对好的词句、段落要进行反重诵读,以能熟读。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
一、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要与所学的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这样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如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又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阅读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选》;读了《激光》一文可以选择一些科幻作品和科普读物进行阅读。又如学了《少年闰土》,可以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故乡》等等。
其次,采用“迁移读书法”,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只有通过这样有目的性、实用性的阅读课外读物,不但可以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可以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要求学生在读到重要的地方想一想,读到不太好懂的地方想一想,读完每个自然段想一想,读完全文后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想一想。通过读想结合,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了解,进而弄清作者在文中学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谋篇布局,文中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哪句话或哪段话让你感触最深,哪些话使你和作者产生了同感和共鸣等等。要尽力摸清作者字里行间文章的思路,从集体上感知文章,感知语言,直到全都读懂为止。
三、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 ?
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⑴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⑵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
四、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
课外阅读时要准备一个小本子,凡是碰到优美的词句、段落马上记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记录时要记上日期、篇名、类型和作者。认真记好“读书帐”,做个积累资料的有心人。
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⑴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⑵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⑶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
杜甫说:“群书万卷常暗诵。”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以得提高。
此外,看课外书要有计划性。就像我们吃饭一样根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循序渐进。如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哪些需要常深入地钻研,都要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