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养孩子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已经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知己知彼,对目前小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教育难点进行剖析是先要条件,大多小学生是因为成长环境与自身因素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发展。对此,可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开展相关养成活动,再合理利用生动活泼的在校教育和班级管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达到团结合作的着力点。除此之外,探索个别学生的教育,是让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最大限度地落实到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交往 合作 能力 培养
一、前言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单讲求知识与技能没有办法在社会站稳脚跟,需要讲究团结协作。团结合作应该从小培养,因此对小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教育渐渐成为一项新的挑战。然而,收到种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社会与交往能力教育略显不足,笔者就以下几点简作分析。
二、目前小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不良状况
(一)合作意识不够。在学校中,一些同学偶有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行为。有的学校虽然有小组合作学习,然而缺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聊天、娱乐的行为。
(二)独生子女性格孤傲,拒绝交往与合作。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大多仍处于独生子女阶段,虽近年因开放二胎政策成为了哥哥姐姐,然而在成长的多年以来,一直处于独生状态,其性格已经慢慢出现一些小问题。例如有些独生学生出现孤僻、自负、以自己为中心等不良的心理。再者孩子随着成长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慢慢出现叛逆的心理,孤傲的性格下更不屑与他人合作。这主要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有关。
(三)现实交往条件不足,精神娱乐转向电子游戏。目前的生活水平越发提高,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人的精神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人们的居住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如大多居住在小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变少,孩子也缺乏相同年龄段的玩伴,导致孩子在现实交流中的交往越来越少,社会交往能力慢慢退步,在交往过程中一起活动时衍生出的合作能力也慢慢减退。再者,电子产品的兴起对着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孩子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电脑与手机,仔细地品尝起来。游戏当中自然缺乏现实交流。种种情况导致了现在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逐渐减退。
三、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之我见
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引导。在家中 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性格逐渐变得孤傲,加之在现实中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慢慢沉醉于自我的世界当中。这不仅会给自己今后带来痛苦和懊恼,而且会使孩子走上邪门歪道,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对此,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我们必须要秉承为孩子心理、性格健康成长的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提高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必须要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现实交互活动,学生在当中学与玩,慢慢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是开展多种多样的课程与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技能。如开展“同舟共济”、“二人三足”、“我会交朋友”、“赞赏他人”、“学会合作”等课程,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与人愉快相处,互相欣赏,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分享与总结,思考如何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同时获得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更好地合作的能力。
(二)在校教育和班级管理应作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中心。学校教育有着家庭教育不可比肩的现实交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是现实的人与人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促进孩子不断在潜移默化下提高交往的能力。课堂与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学生合作交往的机会也最多,笔者认为生要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必须要合理利用这两点。其中,笔者认为班级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是孩子交往与合作能力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具体操作建议如下:(1)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一系列学习任务,如自学、讨论、比赛等,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记录成绩,再根据小组的成绩评出名一、二、三等名次,或者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等,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提高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2)在综合课程上,可通过体育课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手工课中制作手工作品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完成相关训练与任务。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评选出班级内最佳合作学习伙伴,使每个人都有充分交往与合作的机会。但要注意做好轮换,不然学生容易固定队友,这样就不能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了。(3)在班级管理当中,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完成卫生、劳动、部署班级环境等各项任务;通过小组长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分配工作,然后共同努力完成,为争当劳动小先锋组或卫生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班级内可以安排不同小组负责向广播站、少先队投稿,也可以在班级里出黑板报、画手抄报等美术活动,也可以让同学们收集各种名言警句,让学生有合作的活动,有合作的机会,每时每刻都受到教育环境的熏陶,提高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4)在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同时,班主任还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合作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解决小组中的难题,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对组员进行情绪管理指导,让合作养成步步到位,人人落实[1]。
(三)探索交往与合作的个别化教育。由于每个同学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当中可能有大部分同学是能够适应本校或本班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而毕竟正态分布中总会有极端的存在,对于这些特别的同学,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地处理,要适时作出个别化指导。一般以指导其如何融入小组,融入团体为宜,可以适当培训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交友行为操作,帮助他们进入群体后,提高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2]。
四、结语
小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并不是一日一天可以培养而成,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去浸染,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良好品质培养切不可松懈,必须真抓实干,努力做好,终有一天会培养出交往与合作能力极高的好学生。
五、参考文献
[1]张芳.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管窥.好日子(中旬),2018,5.
[2]刘伟光.探索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方法途径.发现(教育版),201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