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铺垫能使歌曲教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环节,那就是音乐课时的练声环节。练声曲,可以是节奏训练,也可以是旋律演唱,还有些是和声练习.
本课题就是基于这“被忽视”的铺垫环节而设立的,根据以上原因分析,结合本校实际,研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原则一:巧抓重点精指导
摆正练声曲与歌曲的关系,改变以往教学中低效的练声现状通过对各年级段学生的识谱现状、知识结构的研究分析,确定每课的练声内容,提升各年级段视唱练耳能力。
巧设情境,让学生融入音乐的歌唱世界。
在歌唱教学中,总有些学生存在“鱼目混珠”混在集体歌声里的情况。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歌唱情绪,没有提起精神唱歌,所以他们的学习效率其实是比较低下的。根据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不尽相同,教师采用的手段也应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
要让学生融入音乐的歌唱世界,建立学生的歌唱情绪非常重要。
A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老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B光线创设情境:
不仅美术讲究光线,音乐同样存在着光线与明暗。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
C美术创设情境: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开工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D桌椅创设情境:
用桌椅摆设的变化,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在桌椅创设的集市中,孩子们玩着、乐着、感受着、体验着、创造着、吸收着、评价着、成长着,桌椅板凳的情境创设产生了生动深刻的教学效果!
E音源创设情境:
音源是指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人体乐器发出的声音、塑料瓶模拟的水声与蛙鸣声、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盆桶发出的雷电声、口技模拟的鸟叫声等等。
原则二:巧用方法有效练
提高练声曲的音乐知识含量,摆脱原先的陈旧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能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识读乐谱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其他音乐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在歌唱训练过程中需要稳定的情感状态,因此老师要加强学生控制情感的心理训练。
A、将发声练习内容化:
练声也要融入某种激动的或者伤感的或者兴奋的情感,歌唱者自己尽情发挥;
B、将音乐表现理想化:
运用想象根据音乐的旋律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将音乐意境准确的描绘出来,通过这种手段,学生可以有效的放松身体,将自己的情感状态调节到最佳的程度。
C、采用情感对比方:
对比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以及不同内容的作品,使学生在差异中调节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音乐内涵表达的准确性。
有人说过:“演唱是一项非常高级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就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很浓的发声曲,借助游戏,寓教于乐。
原则三:巧用评价促发展
发声练习是初学音乐的孩子呈现给老师的第一道风景,每一个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老师的肯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因此,要想方设法多让学生体验到“歌唱”的乐趣,增强学生“唱好歌”的信心。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说:“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
”我在每一节唱歌课中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就给予成功的鼓励,抓住点点滴滴的成功现象及时称赞,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心里很愉快,自然对唱歌充满信心。除了用语言的鼓励外,我还经常通过眼神、手势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学生演唱得不是很自信,为保持乐句的连贯一性及完整性,我不能中断学生的演唱。此时,我就会充分发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及时用爱和信任的眼神鼓励学生或者向他们举起大拇指,告诉他们,他们很棒!运用眼神、手势的鼓励会给学生增添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歌唱。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孩子自信心,使他们能自信地富有表情地歌唱。
教师要指导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长期坚持音乐理论的学习。
1引导学生练习视唱
视唱练习能提高学生的音准概念,增强节奏感,是唱好歌的基础。
2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尤其是识谱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歌唱的表现力。五线谱的教学更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一种考验。
3训练学生的意志,坚持发声训练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忍耐力,让学生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换回丰硕的回报。
好歌声,“练声曲”来敲门
主要措施:
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将练声曲作为识谱教学的敲门砖
深入研究每课音乐知识的重难点,找到歌曲的高低音程关系,结合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技能练习,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展开研究,加强日常教学研究的反思和交流。将识谱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实施有效练声,高效练声,建立低年级唱名音程感建立的研究,实现识谱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会贯通。
人的发声器官是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歌唱技巧。
首先应了解发声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1、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横隔膜。
2、发声器官:喉头、声带等。
3、声音调节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
4、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
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发声器官系统。在歌唱时,如能正确的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
总之,我们的基础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多变的练声曲中,乐此不疲地提高自己的发声功底,为情感表现打好基础。
▲加强理论学习,多学习有针对性的理论专著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理论促进创新教学,谋求优化的探究活动和高效的课堂。
另外,运用学习过的歌曲用“轻声唱法”和“半声唱法”进行练声,这也是一种好方法。“轻声唱法”是声乐术语,演唱技巧的一种。指演唱者吸气深、送气缓、咬字清、轻声唱的一种歌唱方法。古典戏曲中称“耳语腔”,即人如一年级歌曲《云》这首歌优美、舒展,在学唱歌词、用情演唱前,先用连音,发“l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练声中不但为歌曲表现打好基础,同时也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了发声训练。
除了歌曲作为练声曲之外,还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模仿生活情景方式进行训练。
实践证明,“轻声唱法” 和“半声唱法”对小学生集体唱歌很有效果。
▲加强课题的组织管理,注重检查落实
确定每学期研究目标,落实到每位课题组成员,定期开展活动,开展集体研究,对获取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于更好展开实验研究,及时对课题活动进行研究交流,同时利用沙龙、教研活动等时间进行课题研讨。
识谱教学活动案例、识谱教学模式、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心得、研究论文、教学实录等素材,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整理,撰写出各种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示范性兼具的音乐课堂识谱教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