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成长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李丽
[导读] 班级文化是学校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要:班级文化是学校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中良好的文化环境、班级内和谐的氛围等,是建设健康、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班级的必要因素,也是现代学校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重要任务。班主任应积极引导班级良性发展,和同学们一起构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心理健康
        前言: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教育重智而轻德,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大多只看重他们的成绩。这就导致了我国小学在班级文化的建设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无法真正做到用班级文化辐射学生的德育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出发,就如何促进小学班级的文化建设做出探究,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点工作思路[1]。
        一、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的作用
        (一)对情操的陶冶
        传统应试教育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偏向于发展孩子的智育,对于德育教育则并不那么重视。这种教学目标是不对的,不利于我们的人才培养,同时也不符合我国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通常,小学生对周围环境很敏感,对新事物观察得很仔细。有时候周围人的都一个小动作或几句话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我们构建班级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建立起正确的三观,避免他们被不好的因素所影响。同时,周围优雅的环境也能让他们的气质得到无形的培养。事实证明,课堂上整齐多彩的桌椅、干净的地面、优雅的宿舍布局、漂亮的家具、铿锵有力的校园标语等,都能给学生们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身处良好的环境当中,学生的心理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放松,被积极向上的氛围所影响。
        (二)对行为的导向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导向,让孩子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都不完全,这时候制度的约束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尤为重要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约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影响。这种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并不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它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们在这种老师可以营造出的优秀氛围中得到成长[2]。这样的“榜样”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老师的言传身教,由老师平时的行为习惯来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二是班级内的人物景观,例如名人名言、书画墨迹等。在这种“榜样”力量的引导下,学生们平时的言行也会不自觉的向着更优秀的一面靠拢,最终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追求优秀的氛围。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优秀集体产生的榜样力量会反哺于个体,让每一个人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
        二、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
        (一)注重学生德育培养,创建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的制度文化是小学班级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德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块拼图。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小学教师要依托于班级平台创建出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做出努力。班级的制度文化存在于各个方面,我们首先要跟学生们明确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例如迟到早退等行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教室的卫生情况。为此,我们应做好班级内的卫生制度建设。良好的卫生不是打扫出来的,是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保持得来的。我们要在宣传“垃圾入篓”的同时建立起乱扔垃圾的惩罚制度,对乱扔垃圾,破坏班级环境的学生做出一定的惩罚。座位排列也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锅饭”教学,我们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新颖的改变。为了迎合教育的需要,我们可以针对班级内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座次进行调增,如便于师生交流的“马蹄形”以及便于同学间交流的“面面型”座位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座次做出不同的安排,在便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还能将教师变成一个“愉悦的场所”,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3]。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和丰富学生的体验。有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接受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就可以有快乐舒适的学习态度,在学业上也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在学校里,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往往很难做到与教师平等、真实地交流,因此给学生带来的精神体验很差,甚至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在被老师所控制。因此,教师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强加于学生,要用同样平等的姿态来与学生交流沟通,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获得快乐的体验,也能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精神缓解的通道。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可能给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的因素很多,如作业过多带来的心理负担、与学生不和谐带来的负面情绪等,这时,他们往往需要一个心理休憩园,为他们提供发泄的空间,缓解心理压力。建议每个学校都建立一个心理问题咨询室,并派遣专门的老师为学生舒缓压力。班主任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观察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班级中营造出自由平等的精神文化氛围。
        结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优秀的班级必须有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是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也是一项不能一蹴而就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让我们肩负起建设班级文化的重任,大踏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冯然飞. 如何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发展德育教育[J]. 山西青年, 2018,89(12):78-79.
        [2]江维方. 关于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 新课程(上), 2018,23(4):45-46.
        [3]林伟贞. 让每一个孩子有个性地成长——中星小学“和雅”班级文化建设实践[J]. 中小学德育, 2018,67(1):63-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